财联社7月18日讯(记者闫军)头部量化私募相继在自家公号上发科普帖,发生了啥?
7月17日,量化巨头幻方量化发布了《关于量化投资若干问题的解答》一文,围绕着“啥是量化投资”“量化投资就是高频交易吗”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而在本周一,也就是7月15日,另一量化巨头衍复投资也发布了《对量化交易的若干误解的解读》一文,梳理了5大量化交易广泛受到的误解,并对其进行解读。
财联社记者获悉,亦有其它量化私募头部机构准备发声,为行业正名。据记者了解,这或与近期一些对量化的抨击观点有关。
自去年市场单边下行以来,量化因具备挣钱效应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在市场广受争议。截直到今天年6月底,百亿量化私募达到33家,成为市场重要参与主体,同时,在严监管之下,市场生态发生变化,量化投资重要的 利润来源微盘股、小盘股调整,今年以来,量化投资业绩受到较大掣肘。
今年量化投资整体规模有所下滑, 中信证券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780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底的1.21万亿元人民币,大幅下降逾35%。去年因业绩大涨规模激增的DMA业务压降明显,受微盘股下跌、杠杆融资约束收紧等原因影响,同期资产规模从逾3500亿元大幅下滑至约1100亿元人民币。
那么,站在当下,量化巨头们如何解读量化投资?
衍复、幻方相继发文“解读”量化投资
量化投资是不是快速割韭菜?程序化交易、量化投资、高频交易、量化策略,又有啥区别?
7月17日,幻方量化发文表示,当前一些声音把量化交易作为造成市场低迷的主要因素,这存在很大误解。一些观点认为“市场高开低走,是量化高抛低吸;市场上涨或下跌,则是量化追涨杀跌”。只要市场有波动,哪怕是相互背离的现象,都被解释为量化在操作。看似有事理,实则经不起推敲。股市涨跌有其自身规律,波动本身就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基于基本面判断形成的合力方向,这个方向其实不是单一机构,单一类型投资者就能主导的。
“舆论总倾向于把量化人格化,身为一个行为模式一致的整体参与者。但其实,量化机构策略各异、模型各异,买卖行为都有不同,对于同个标的都可能有不同判断,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有的模型会卖也有的模型会买。”幻方量化表示。
对于有人认为量化机构可以通过融券进行 T0 交易,砸盘造成市场波动。幻方量化也给出了解答,量化机构和其它所有 A 股投资者一样,都要遵守交易所 T+1 交易规则,并没有通过什么专享的形式进行 T0 交易的特权,融券的应用不等于 T0 交易。
幻方称,目前就未开展融券交易。另外,融券其实不意味量化策略净卖空,在多空策略中,量化机构会对应建立股票多头仓位,投资组合总体而言其实不是做空 A 股。
另外,对于“量化追涨杀跌、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的说法,幻方表示,实际上目前 A 股的市场有效性已经相当高,短线追涨杀跌很难挣钱。据我们的观望,量化身为一个整体,大部分情境下是抑制了市场波动,少部分情况会加大市场波动。量化参与者的专业水平普遍相当高,专业参与者更倾向于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而不是追涨杀跌。同时在内外部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专业参与者能更快速地推动市场到达新的平衡位置,减少多余的振荡,增加定价的效率。
在幻方看来,量化策略整体是收敛和理性的,对波动起到了阻尼的作用。
早在7月15日,衍复投资也发文,结合自身团队经验,和通过行业调研所取得的数据,梳理了5大量化交易广泛受到的误解,并对真相进行解读,以帮助投资者鉴别量化交易的“利”与“弊”。
衍复投资列举了当下市场的5大误解,并一一进行了解读:
误解1:量化交易提供的流动性是假流动性;
误解2:量化不是长期投资行为,是快速买卖频繁进出“薅羊毛”,这种“薅羊毛”行为造成股市失血,不断下行;
误解3:量化追涨杀跌,加剧股市波动;
误解4:量化普遍采用高速下单模式,超过300笔/秒为常态,有速度优势;
误解5:量化交易利用信息优势“割韭菜”。
在针对误解2,衍复投资表示,以指增多头产品为主,始终满仓运作的量化机构。在弱市中,量化机构的指增多头产品也因Beta下跌而收益受到不良影响。但不论市场强弱多数量化机构坚持满仓运作,不去择时,持续提供流动性。因此,考核指标与指数涨跌无关,并且始终满仓不择时的量化机构,其实不会造成股市下跌。
这时,从境外和境内的经验来看,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量化机构务必主动降低换手率,并拉长模型的预测周期来适应规模的变化。对于以资管为主要业务的量化机构,拉长投资时间周期,降低交易频率既是自身增加策略容量的需求,也是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在现今的量化行业竞争格局下,我们看到,国内规模较大的量化机构也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研发长期投资模式。
针对误解3的速度优势,衍复投资表示,虽然新规中的高频交易包含的300笔/秒的定量指标被公众误读为量化普遍采用这一高速下单模式,但该类高频交易策略规模占程序化交易比例有限,且已在不断下降的 势头中。规模较大的量化机构因投资时间周期较长,交易频率与换手率较低,其实不依赖高速下单,下单速率远未达到这一指标。
衍复投资还表示,利用速度优势的“程序化打板”策略,利用资金优势的“程序化幌骗”等涉嫌操作市场的交易行为,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该类披着量化交易外套的非法行为,和正规的量化交易并无关联。
监管一周之内两次对量化发声
如何正确看待量化投资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最近一周之内,监管已经两次对量化发声。
7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责任人就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展情况答记者问,就当前量化监管工作进展、后续强化监管的考虑做出了回应。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表现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表态,将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金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在业内看来,考量到量化交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性,同时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的毛病也不容忽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或许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
7月16日,沪深交易所再次就高频交易不同化收费方案答记者问,交易所正就高频交易不同化收费方案征求部分市场机构意见,有外资机构担忧收费标准不一样。
对此,交易所表示,今年以来,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本所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推动有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目前,我们正就高频交易不同化收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将坚持内外资一致的准则,公平对待所有市场参与机构,在充分评估测算的条件上完善相关收费机制,增强高频量化交易监管的针对性,不用担忧不公平对待问题。对涉及高频交易机构的不同化收费安排,后续我们还将充分听取市场机构意见建议,平稳有序推出。
市场较为关注的高频交易机构的不同化收费安排,目前也有各种收费标准的传言,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行业也在高度关注高频收费标准的推出,包含对高频交易有所限制等举措,解决当下量化投资备受市场诟病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