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从鱼塘中被抓捞,经过长达15天的“瘦身训练”,被销往广州等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的菜品。
在位于 惠州市 博罗县 湖镇镇的供销渔场,每天有超过2万斤鱼走上这一场大湾区供应之旅。这是当地农产品“入湾出海”走出的新路子,也是 博罗县 实施“链长制”的环境下,农业生产供应模式发生的一次新变革——以链主企业为“中介”连接小农户,对接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充分释放中下游市场的潜力,实现本土农产品附加值的乘数级增长。
“根据‘一镇一业’的目标,我们要把优质吊水鱼缔造成为湖镇的特色渔业品牌,提升本土农产品附加值。”在湖镇镇党委书记刘伟荣看来,昔日零散渔业资源的集聚发展和供应链创新再造,正在为当地缔造现代渔业产业链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水产大镇的新“实验”
供销渔场释放产业合力
落日余晖之下,微风吹过,博罗显岗水库泛起连绵的金色涟漪。作为全县库容量最大的水库,长久以来,显岗水库和周围水系涵养着湖镇镇一带的淡水养殖产业,解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计。
湖镇镇是淡水养殖产业大镇。这里 水产养殖 面积近万亩,在博罗全县占比近1/10。每年产出水产品约8800吨,以2023年全县67931吨的水产品总产量计算,更是占据了全县近1/7的产量。湖镇镇政府相关责任人介绍,当地水产品主要以淡水鱼为主,其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和罗非鱼占多数。
丰富的淡水资源,加上良好的 水产养殖 基础,让湖镇在淡水鱼这一单品的产业链上游形成了相对优势。然而,分散的 水产养殖 户大多存在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许多问题,遇上市场行情下行时,往往容易面临“养多亏多”的格局。
去年以来,一场大规模的供销渔场“实验”在湖镇铺开,搭建起更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淡水鱼产品实现从鱼塘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
供销渔场由省、市、县、镇四级供销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和 水产养殖 户共同建设,依托供销网络优势,发展订单养殖,为市场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水产品,缔造“龙头企业+供销社+村集体+养殖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湖镇的 水产养殖 业有悠久的传统,但以往都是以散户养殖为主,我们希望通过供销渔场这一平台把分散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源头供应的规模效应。”在刘伟荣看来,现代渔业产业链是博罗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链缔造的六大分链条之一,湖镇镇党委、镇政府有责任承担起“链长”角色,主动谋划并统筹起当地企业、村集体、养殖户等多方力量,形成更大的产业发展合力。
为此,湖镇镇党委与县供销合作联社党委共同成立了湖镇镇水产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带社建,建设了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与周围村委和 博罗县 众湖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缔造供销渔场。
“我们采用保底价加市场价的形式收购淡水鱼产品,前端提供优质鱼苗、鱼药、鱼饲料等物资的供应,养殖进程中提供技术培训,后端提供保底收购并签订养殖协议,一方面提高农户的养殖技术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带动周围乡镇农户参与养殖。” 博罗县 供销合作联社党委委员、湖镇镇水产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孙伟良对记者表示,通过技术改造和保底收购,每亩鱼塘比原来平均增收600元。
直到今天,仅湖镇镇当地就已建成8个供销渔场,养殖面积合计1108亩,预期今年的水产产量可达650万斤,交易金额超4000万元。
另外,每个供销渔场还获得了1万元的激励奖金,用于购置投料机、增氧机等设备。参与监督供销渔场用药和协调交易的村集体,在水产品交易中还可获得每千克0.05元的 利润,成为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又一重要来源。
鱼类品质提升之路
吊水游足200公里实现“瘦身”
今年1月30日,一批淡水鱼从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供港中转区发出,运往香港。历经2个小时左右的陆路运输后,这些高品质的淡水鱼出现在香港的大小超市,成为香港市民餐桌上菜品的又一选择。
记者了解到,这一服务站也是 博罗县 第壹家供港水产中转场。“我们充分施展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的属地优势,由湖镇基层供销社在周围区域联合通过海关供港备案的 水产养殖 场进行订单养殖,经过标准化的养殖后,在服务站分拣装车并集中配送到香港。” 惠州市 供销绿色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绿农公司”)相关责任人白豫博介绍,在该公司 和县 供销社的推动下,博罗已经有1家 水产养殖 场获得海关供港澳水生动物养殖场备案,当前正积极推进更多符合海关要求的养殖场进行供港养殖基地备案。
记者了解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省供销直供配送网络对接的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品交易流通渠道,惠州绿农公司目前已在湖镇镇开展订单养殖面积1000多亩,每月通过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向养殖户采购100余吨,推动了当地 水产养殖 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由惠州绿农公司和 博罗县 供销社共同建设的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目前还建有商铺、冷库、循环吊水区、工业化养殖车间等配套设施。在供销渔场的模式下,服务站为 水产养殖 户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销路对接等,缔造全链条渔业经营服务体系,让供销渔场取得更好效益。
在服务站循环吊水区圆柱形的水池内,水流呈漩涡式循环流动,在水流的带动下,上百条鱼在池中不停运动……在湖镇镇水产综合服务站,这是每一条鱼走向市场之前必经的“瘦身训练”,在 水产养殖 业的行话里,这一过程又被称为“吊水”。
“这是自动化水循环系统养殖,我们把鱼放入池里,饿上15天以上,将肠道里的一些杂质排清后,鱼的身形也会因此变瘦。这个时候再上市,鱼的口感和肉质都有很大的提升。”湖镇镇供销社主任黄志锦说,吊水池里的水流速度达到每分钟约10米,以养殖15天计算,一条鱼务必游足200公里才能上市。
好水才能养好鱼。黄志锦介绍,要养出一条好的“吊水鱼”,甭管是鱼塘的水体环境,还是用于“瘦身”的水池环境都不能忽视。为营造健康水体,镇水产综合服务站遵循生态养殖的要领,通过控制鱼塘内藻菌的平衡,减少药物的使用,用生态、天然的要领保持水体健康,使得鱼在快速“瘦身”的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养殖户的多重保障
订单养殖实现降本增效
距离湖镇镇大约50千米,位于 博罗县 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内,一份份鱼类预制菜产品,从广东永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永寰公司”)的流水线逐渐下线。
制作这些预制菜产品的主要原料,就来自湖镇镇的供销渔场。“根据订单,每天我们都要从水产综合服务站运送8000斤鱼到永寰公司。”孙伟良说。
用于制作烤鱼和酸菜鱼的原料之一,是一种名为“叉尾鮰鱼”的淡水鱼,原产于北美洲,因骨刺少、肉质鲜美,成为很多企业制作鱼类预制菜的优先选择。目前,叉尾鮰鱼在湖镇镇的部分 水产养殖 场已经有养殖。
在永寰公司的流水线上,一条条经过初步处理的叉尾鮰鱼走向了不同 的终点——一些鱼被整条腌制处理,另一些鱼被精细分割,根据鱼片、鱼皮、鱼肚、鱼腩、鱼翅等分类打包,流向不同 的餐饮企业,摇身一变成为烤鱼、酸菜鱼、香脆鱼皮等美食,出现在国内各地餐饮连锁企业的菜单上。随着订单激增,永寰公司正计划进一步增加产线,提升产能,预计年产量达7000吨。
下游企业的销量增加,这也意味着,位于渔业产业链上游的 水产养殖 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需要有更稳定的保障。
保障的第壹道关卡,是供销协议的签订。 水产养殖 户马文勇在湖镇镇邹村村养鱼多年,渔排场积约110亩,不久前,他与惠州绿农公司签下协议,成为全镇8家供销渔场之一,并获得10000元资金支持。
“自从和供销社签订协议后,我们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降本增效。”马文勇说,在成为供销渔场前,渔场的销售范围仅局限于附近市场及少数周围城市。开展合作后,淡水鱼产品就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内的企业,销量和销路稳定性都得到大幅提升。
和其它供销渔场一样,如今,马文勇的渔场饲料由 博罗县 供销社统一供应,减少中间环节,价格更低且可赊账。另外,有了订单养殖和收购保底价,他再也不用担忧销路和亏本的危险。“从源头的鱼苗和饲料购买,养殖过程的技术引导,到终端的销售渠道,供销渔场提供了全流程的支持,核算下来,每千克鱼的成本可以减少1到2元。”孙伟良说,多重保障之下,越来越多 水产养殖 户愿意加入合作。
目前,全县范围内已经有10家渔场签约成为供销渔场,每天仅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供应量就超过2万斤,省内一些知名高端餐馆送来订单,从渔场到餐桌的路子越来越广。
“从一条鱼到一桌菜,供销渔场的新模式不仅让农民增收了,也让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湖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强说,“希望这条‘鱼’长得更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新支点,撑起湖镇农业产值的新增长点。”
■相关
本土农产品打响品牌升级战
湖镇锚定环“两山”示范区休闲小镇定位撬动更大消费市场
以工业大镇著称的 博罗县 湖镇镇,正在批量缔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湖镇既有根基深厚的制造业,也有广袤土地资源孕育的特色农业,要以环‘两山’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契机,重新擦亮农产品品牌。”在湖镇镇党委书记刘伟荣看来,定位为休闲小镇的湖镇镇西部片区,将为当地农产品撬动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将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博罗、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动力。
以“罗浮山”为名
荔枝远销海内外
夏日清晨,位于湖镇镇的雅时园荔枝稀有品种农业专业合作社(下称“雅时园合作社”)里,工人们早早赶来,把新鲜采摘的荔枝进行预冷,然后打包装箱。距离快递车前来所剩的时间不多,他们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赶上了这趟车,荔枝才能准时抵达广深等周围城市。
这片近500亩的荔枝园里,种植着多种稀有品种的荔枝:荔枝王、冰荔、无核红、仙进奉、紫娘喜……由于在市场上比较罕见,总能卖出高于普通荔枝3倍左右的价钱。
“今年是小年,产量减少了75%,这些荔枝的价钱就涨了40%左右。”雅时园合作社责任人陈伟清说。
尽管产量腰斩,当地荔枝品种改良的行动并未因此停止。在陈伟清的带动下,周围很多种植户纷纷加入合作社,将自家荔枝园高冠嫁接成稀有品种荔枝,目前合作社的荔枝种植面积已经有近1000亩。
以前,这些稀有荔枝被笼统地称为“雅时园荔枝”,从3年前开始,它们有了新的称号——“罗浮山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北宋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所作的《惠州一绝》,让罗浮山荔枝成为岭南荔枝最负盛名的代表。
“曾经我们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打‘雅时园’的品牌,基本无人过问。自从用上‘罗浮山荔枝’这个统一品牌以后,关注度就大得多了。”陈伟清说。
如今,以“罗浮山”为名的这些荔枝,也被装进了印有“罗浮山荔枝”字样、统一定制的纸箱。从罗浮山下的这一片千亩荔枝园动身,罗浮山荔枝经由冷链运输,被国内各地甚至海外食客享用。
“罗浮山荔枝的品牌故事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在全县集中力量缔造‘罗浮山’区域公共品牌的当下,我们将巧借东风,打响本土农产品的品牌升级战。”刘伟荣说。
以茶为媒
将缔造茶文旅项目
年产水果8.2万吨、茶叶203吨、水产8846吨……除了荔枝,湖镇镇还拥有许多特色农产品,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全县范围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产自湖镇镇的石芽坝山茶,因其高品质颇受爱茶人士青睐。
然而,尽管石芽坝山茶已经有近百年种植历史,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仍然只是小规模种植。直至人们开始将自家炒制的茶叶贩售,才发现种植茶叶比其它农作物效益更高,渐渐吸引更多农户加入种植队伍,石芽坝山茶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如今,石芽坝山茶主要集中种植在湖镇镇岗南村、光辉村、下村村等地,种植面积超3800亩,产值约6000万元。
“一产有基础,我们要在全产业链上继续发力,真正实现三产融合。”湖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强说,湖镇将推动包含茶产业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更多的产值增长点。
作为环“两山”示范区涉及的4个县区之一,博罗提速推动规划建设,并将湖镇镇西部片区定位为休闲小镇,缔造环显岗水库生态休闲圈。
为此,湖镇正谋划缔造以“五彩茶园”为主题的茶文旅项目,并建设囊括环罗浮山景观道、尚华田柑橘采摘园、湖镇围古村子等环“两山”示范区文旅项目的开放式景区,对辐射区域内的显岗村、东风村、和睦村、湖镇村、金星村、邹村、岗南村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标和旅游配套综合提升,建设休闲长廊、采摘工坊、茶山观景台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