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转型阵痛还在持续。
目前,53家信托公司的2024年上半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逐渐完成披露。《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信托公司方面获取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22.2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407.79亿元人民币,整体下滑20.97%。净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合计实现净收入168.6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231.27亿元人民币,下降27.09%。
可以看到,信托行业整体承压。进一步就业绩排位来看,半数以上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净收入出现同比下滑,但也有通过改革转型取得成效的信托公司实现逆势增长,行业格局再度“洗牌”。按净收入表现排位,去年同期的前十座次出现大面积调换。其中江苏信托上升两个排位,以15.59亿元的净收入拿下“头号交椅”,英大信托、华鑫信托、建信信托、陕国投等于样实现了两个排位以上的逆势攀升。
电力系信托实现逆势增长
整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净收入排在前十的信托公司中,有5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排位上行,有3家稳住排位,未发生变化,有两家因业绩承压而滑出前十。其中,在排位上升的信托公司中,电力系信托表现较为突出。以排名上升两位的英大信托、华鑫信托来看,近年来两家机构均在深度推进产融结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改革转型成效显现较为明显。
其中,英大信托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28亿元、净收入10.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均超20%。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化最大,较去年同期的-1.83亿元人民币,由负转正为收益5755万元。作为“电力系”央企信托,英大信托股东单位包含 国网英大 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3.49%)、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持股25.00%)、济钢集团有限公司(持股0.82%)、山东网瑞物产有限公司(持股0.69%)。依托股东优势,英大信托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在业内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电力产业链、清洁能源领域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在电力行业产融结合方面颇具业内口碑。
同时,作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信托业务的非银金融机构,华鑫信托方面同样持续推进产融结合、专业化改革转型。华鑫信托相关人士提到:“目前,公司将产融结合作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增设产融结合部门,配强人才力量,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探索产融结合实现途径。信托在制度、产品设计、节税等方面具备优势,公司精准运用信托‘工具箱’,根据‘一企一策’的准则,为集团内主业单位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提供更为适配和便利的金融服务,目前已完成全年规模目标的110.79%,上半年实现净资产收益率10.69%,逾额完成预算进度和登高目标进度。同时,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上半年已完成年度服务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托产品任务目标,绿色信托完成全年规模目标的148.12%。另外,因推动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转型,上半年转型业务的营业收入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除了电力系信托,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表现较为稳健的江苏信托此次再度拿下“榜一”,作为 江苏省 国信集团的主要成员企业之一,江苏信托战略聚焦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方面,近年来致力于缔造“金融持股、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信托服务”四大业务平台。2024年上半年,江苏信托实现营业收入14.9亿元人民币,实现净收入15.59亿元人民币,不仅净收入超过营业收入规模,其净收入增长达到2.62亿元人民币,这一增幅也在上述53家信托公司中排在第壹。细分来看,其今年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较去年同期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增长。
地产信托收缩VS标品崛起
上述行业格局变化的背后,是信托业转型改革的持续推进。
今年5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同期增加2.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为13.17%。同时,资金信托总规模达到17.3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5.59%。从资金信托投向结构来看,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的规模合计为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高达51.52%。证券投资信托的配置中,组合投资占比为71.62%,信托公司专业化的资产配置能力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投向房地产的钱财信托规模为9738.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43%;投向基础产业、工商企业的信托规模为1.52万亿元、3.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均出现小幅下滑;投向金融机构的规模为2.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快速增长17.76%。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此提及,与过往高峰期相比,信托投向房地产领域的钱财规模和占比大幅下降,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信托主营业态的时代已告终结。同时,投向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这一数据变化主要源于,“资管新规”以来,信托公司根据“业务三分类新规”(注:《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公告》)要求,大力发展标品信托,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
以近两年标品业务规模增长较快的中诚信托为例,今年上半年,中诚信托净收入行业排位,较去年同期的第九位,再逆势上升一位。在排位变化背后,去年年末,中诚信托标品信托业务年末规模达2588.25亿元人民币。截直到今天年6月末,中诚信托管理的标品信托业务总规模已超4000亿元人民币,环比增幅明显。
中诚信托方面相关人士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标品业务规模的放量,主要得益于投资于债券市场为主的标品信托业务快速增长。当前,中诚信托从产品收益、开放周期、投资策略等方面,搭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标品信托产品线,产品以现金管理和债券投资为基础,涵盖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类型,资产投资涵盖存款、利率债、信用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FOF等。
“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方向之一,中诚信托自2022年起大力发展标品信托业务。期间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调整,优化业务部门职能和内部结构,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展标品信托业务,同时加大投资管理系统和交易估值登记系统建设,为标品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保障。”该人士提到。
转型阵痛期尚未过去
“当前信托行业主要存在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的转型压力。这既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表现,也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必经阶段,虽短时间阵痛明显,但长期看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提到。
更进一步来看,兼具信托、券商任职经历的私人财富管理师武苏伟提到,当前信托公司业绩上的承压,主要还在于机构仍处于转型期阵痛中。“有的信托公司目前主要工作已成为处置不良和保兑付。一方面,旧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如依托房地产和政信等的传统非标业务实现‘躺赢’已成为历史。甭管是作为通道还是主动管理,信托业‘轻松赚差价’已成为过去。加上今年对于城投非标的严格限定,和今年1到5月城投融资规模出现同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旧有业务模式的压力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转型标准资产方面,在规模不足的情景下,利润有限,佣金收入体量整体较小。尤其是,近几年资本市场表现相对疲弱,后端逾额收益较难提取。”
面对短时间尚难结束的转型期阵痛,信托机构要如何应对实现平稳过渡?
从行业趋势来看,曾刚认为,未来行业还将继续回归信托根源,持续加强证券市场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构建与其它资管机构的不同化竞争,拓宽信托公司参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武苏伟进一步提到:“信托企业回归信托根源,旨在切实施展出信托的功能,不再定位为补充银行存贷款不足的工具,也不再是一个理财产品和代销机构,而是真正施展资产隔离和财富传承的法律作用。目前各家信托公司都在探索转型路径,有的机构提出坚定转型标准资产,亦有机构研究公益方向,还有机构探索家族信托业务。好比建信信托的家族信托业务,依托于建行庞大的超高净值客户和股东优势,在家族信托领域具有行业领先优势。”
可以看到,在标品业务持续深耕的中诚信托,正在持续垫高能力壁垒。上述中诚信托相关人士提到:“下一步,中诚信托将进一步全面规范标品信托投资决策流程,强化投资决策管理,持续优化运营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投研和交易能力,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系统化数字化建设等,大力开拓创新性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以高质量转型助力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公益方向的中信信托、上海信托,前者在公益、慈善信托等方面已取得较为明显的规模优势,后者在教育、医疗、精准扶贫、环保等领域亦已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特色。
家族信托领域,近年来入局者激增。根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数据,在“业务三分类新规”2023年6月实施到2023年年末,共有54家信托公司开展了2798笔家族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466.10亿元;共有38家信托公司开展了2077笔家庭服务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37.85亿元;共有39家信托公司开展了10764笔保险金信托业务,成立规模为683.81亿元人民币。信托机构“跑马圈地”,家族信托领域竞争也日趋激烈。
整体来看,余丰慧提到,信托业的转型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期,在此期间,部分信托公司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等通过深耕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标准化产品,和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总结相关经验可以看到,“信托企业在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方面,首先应要合规为先,适应监管要求,清理非标资产,减少风险敞口;其次要多元化布局,探索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绿色信托等新兴领域;再次要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强化项目筛选和资产管理;最后要强化科技赋能,利用金融科技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另外,每家机构的详细情况不同,转型策略还需因地制宜,持续创新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