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把我的机票更换为Open票,而后又两次退票,重新购票。”看着“航旅纵横”上显示的“客票变更”记录,市民胡女士找不着东南西北。她很确定,6月23日通过在线购票平台购买机票后,她就再未进行过任何退改票操作了。
随着暑期出游高峰来临,近日来,这样奇怪的“换票事件”在各大社交平台屡见不鲜。很多“被换票”的消费者发现,新老机票之间的不同主要聚焦在票面价格上,动辄几百元的差价让消费者不免对这种未经允许“退高买低”的情景生出疑问。
退改两次,消费者不知情
通过“航旅纵横”系统消息,记者看到,胡女士原先购买的是7月14日从上海飞往阿勒泰的MU6317次航班,起飞时间为当天上午7时,票面价格为1661元。7月6日晚间,这张客票被更改为Open票,即无确定航班和起飞时间的“开口机票”,几乎在同一时间,Open票又被确定为一张8月11日起飞的客票。紧接着,这张机票再次被更改为Open票并成功退票。当天夜晚9时许,服务消息中又出现“出票提醒”,新机票仍然是7月14日起飞的MU6317次航班,只是票面价格更改为1199元,较此前降低了400余元。
据胡女士回忆,自6月23日在平台完成机票购买,至7月6日发现这一连串的变更记录,自己并未收到过任何来自平台或航空公司的手机短信或电话提醒,“说白了,要不是我下载了‘航旅纵横’并恰好浏览了服务消息,我到起飞都不会发现自己的机票被换过”。
胡女士的经历其实不是个案。市民朱女士发现“换票”的契机,则是一通来自航空公司的电话。今年6月,她也在同一购票平台为家人订购了两张从西宁飞往徐州的机票。起飞前两天,她发现单张机票相比购买时降低了300元。回想起年初多家航空公司发布的客票退改新规定,朱女士查询发现其所购票的长龙航空公司也自今年5月10日起实施了一项优惠政策:购票2小时内(含)且航班起飞前48小时(含)至4小时内,退票仅需支付5%的手续费。于是,她尝试联系长龙航空,期待能根据这一政策“退高买低”,这才从航空公司得知,该机票已经历两次退票,此次是她第叁次购买这张低价票,因此无法再办理退票手续。
“我和家人从未主动退票,也未收到过平台关于机票订单变动的任何通知。”对此,朱女士不免怀疑,“我向平台支付的是更高的票价,平台却趁航司的机票价格波动,私自使用我的信息完成‘退高买低’操作,新旧机票之间的差价岂不是就被平台恶意赚取了么?”
系平台供货商“违规行为”
这一番改退操作影响了朱女士的出游心情,她随即向平台客服反映情况。不过,据客服人员回复,这些未经授权和告知的退改操作只是职员的“误操作”,而在另一边,胡女士得到的解释则是“调价”,其实不涉及平台私自退改变更的表现。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近期,关于此类操作的反映可谓漫山遍野,消费者从平台客服人员处得到的解释也其实不统一,对此,大多数消费者表示难以信服。
这些悄悄变价的机票究竟是咋回事?最近,记者联系了部分在线购票平台。经相关责任人核对,这些订单的确存在退改变更记录,系平台供货商为赚取差价,私自进行了“退高买低”的操作。相关责任人还进一步解释道:“平台出售机票大致有‘直采’和‘代理’两种模式,其中,选择‘代理’渠道的消费者是从机票供货商处购买机票。”最近,机票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部分“二传手”便动起了“赚差价”的脑筋。
“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我们会退还差价,并经协商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偿。”相关责任人对记者说,“在后续的运营进程中,平台将严格要求所有机票产品的供货商实际出票,改签舱位及价格务必和系统列表推送的舱位、价格保持一致,供货商的违规操作一经核对,将根据平台规则予以严肃处罚,包含但不限于罚款、暂停供货商服务资格等。”
近期,针对此类事件频发的情景,记者也建议消费者在购票后多多留心客票变更情况,尤其可以通过“航旅纵横”等关联个人信息的平台关注出行信息。这时,在购票时,消费者可以尽量选择平台上的“航司直营”渠道,或直接前往航空公司官方网站订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