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下半年开局的关键时刻,7月22日央行果断出手,连发三个公告:
一是为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从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理,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二是LPR方面,1年期LPR由3.45%降至3.35%,5年期以上品种由3.95%降至3.85%;三是为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自本月起,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MLF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
这一连串动作既彰显了货币政策在新阶段的聚焦点与决心,也为市场造成了新的期待与想象。
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改革,从价格招标转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这一变化绝非简单之举。它其实是央行在强化政策利率权威性、稳定市场预期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往,逆回购操作利率虽然大部分时间保持不变,但仍需每日操作来释放信号。现在,通过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形式,央行可以更加明确地向市场传达政策意图,这也是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不断健全的真实写照。
而央行此次降息,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至1.7%,无疑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应对。二季度GDP增速略有回落,居民消费恢复疲软,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央行果断降息,不仅体现了对经济回升的呵护,也是对全年社会发展目标的积极响应。政策利率的下调,预计将逐渐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降息其实不意味着长债收益率下行空间的打开。业内人士也明确指出,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反映的是长期经济走势,而非短时间政策变动。当前长债利率已经处于过低水平,其中潜藏的危险不容忽视。央行降息旨在支持经济回升,提振中长期经济预期,而非推动长债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7天公开市场操作(OMO)放开数量招标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与以往央行掌握逆回购投放规模的主动权不同,现在更多地由交易商的切实需求决定。这一变化增强了央行逆回购操作的市场性,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未来,则可以期待央行在逆回购操作上的“市场性”将进一步增强。
利率机制的调整还意味着更多。有券商分析,降息的观察窗口可能发生变化,由每月15日的“MLF操作”更替至20日的“LPR操作”。同时,MLF的政策利率意义将进一步淡化,后续将更多关注其作为补充中长期流动性工具的量的操作。而债市波动也需警惕,央行对MLF操作质押品的适当减免,可能是在纠正债券收益率过度下行的 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