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为增进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并于7月21日在武汉“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
据了解,《报告》系统汇总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壹个履约周期报告》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报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贰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共并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它行业自备电厂)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现今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人民币。其中,第贰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172.58亿元人民币,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
第贰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
配额分配与清缴制度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实现政策目标的条件。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一致。
《报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为50.96亿吨、51.04亿吨,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应清缴配额量)分别是50.94亿吨、50.91亿吨,分别盈余147万吨、1298万吨,占配额发放总量的0.03%、0.25%,第贰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这时,重点排放单位共使用371.74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抵销。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2021、2022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99.61%、99.88%,较第壹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高,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80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履约,较第壹个履约周期减少98家,对于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的关键排放单位,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按有关规定处理。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报告》提到,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
2024年1月25日,国务院颁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了依法监督管理和对非法行为严厉责罚重罚的有关规定,体现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负担负责和贡献。
另外,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组织制修订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与《条例》共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