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27日讯(记者高艳云)自2023年“827新政”阶段性收紧IPO政策推出,现已将满周年,这近一年来,IPO市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截至7月26日,近一年来,IPO受理135家,同比减少74.58%;因取消材料终止456家,同比激增94.04%;120家公司上市,募资合计881.02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减少269家、下降78.71%;目前在审企业361家,较新政实施之初减少419家。
这一年,IPO市场严监管政策频出,包含新“国九条”、“315新政”、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施工图、”827新政“、”科创板八条“,首发现场检查新规推出,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优化上市条件,另外监管频繁向市场”喊话严监管、强监管。
上述各项政策效果明显,新股发行秩序得以维护,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定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所提高,A股市场的投融资两端实现进一步平衡,市场流动性压力也得到明显改善。
456家公司撤材料终止IPO
“827新政”近一年,IPO受理、终止、上市、在审等数据均有明显变化。
易董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26日,自2023年8月27日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累计受理135家,较此前同期减少396家,降幅为74.58%。同期时间是2022年8月27日至2023年7月26日,IPO受理数量为531家。
今年受理情况更为惨淡,直到今天,今年新增受理企业为32家,同比下滑91.28%,去年同期受理367家。
“827新政”以来的近一年时间,合计460家公司终止IPO,其中因取消材料终止456家,分别同比增加201家、219家。
120家公司在这近一年时间完成上市,募集资金总金额达881.02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减少266家、3256.84亿元人民币,融资额降幅达78.71%。此前同期数据为,合计389家公司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总金额达4137.86亿元人民币。
在审企业迅速减少,截至7月23日,合计361家公司在审,较“827新政”时减少419家。去年8月27日在审企业高达780家。
波及62家券商IPO业务
因撤材料造成IPO终止,成为“827新政”以来的现象级情形,券商因此受创颇重,62家券商有IPO项目因撤材料终止。
中信证券 撤材料终止IPO项目最多,有60单。另外, 中信建投 有37单因撤材料终止, 海通证券 有30单,民生证券有29单。因撤材料终止较多的券商还包含华泰联合(24单)、 国泰君安 (23单)、 中金公司 (24单)、 国金证券 (22单)、国投证券(13单)。
有12单IPO撤材料终止的券商是开源证券、 招商证券 、 广发证券 , 东吴证券 有11单, 长江证券 承销保荐与 申万宏源 证券承销保荐各有10单,有9单的是 浙商证券 ,有8单的是 国信证券 、 国元证券 、 东兴证券 ,有7单是 东方证券 承销保荐,有6单的是中德证券、 财通证券 ,有5单的是 中原证券 。
有4单的是 华西证券 、 中泰证券 、 兴业证券 、华创证券、 光大证券 。
有3单的是德邦证券、第壹创业证券承销保荐、 首创证券 、平安证券、华英证券、五矿证券、 中银证券 。
有2单的是 西南证券 、 东北证券 、 天风证券 、东亚前海、 西部证券 、湘财证券、银河证券。
有1单的是甬兴证券、国融证券、华源证券、华兴证券、世纪证券联储证券、 太平洋 、东海证券、华龙证券、 红塔证券 、申港证券、 华安证券 、国盛证券、国新证券、 长城证券 、中航证券、 信达证券 、华宝证券、瑞信证券(中国)、金元证券。
IPO收紧、严监管政策密集推出
近一年来,IPO市场既受到阶段性收紧政策波动,也面临更为严格的“严监管、强监管”环境。
2023年8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理。”
2023年8月2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提出,“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增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2024年3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也即相关机构建设的“施工图”。其中强调,全面强化监管执法。坚持机构罚和个人罚、经济罚和资格罚、监管问责和自律惩戒并重,对无视、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机构与个人依法坚决予以严厉惩戒。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条件与备案管理制度。
被誉为“315新政”同日公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8项政策措施,一是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二是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三是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四是强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在地监管责任,五是坚决履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关全链条统筹职责,六是优化多条理资本市场功能衔接,七是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八是健全全链条监督问责体系。
同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并实施修订后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出,其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力度,使现场检查覆盖率很多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
4月12日,被誉为新“国九条”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发布,关于IPO方面内容,其中明确提到,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壹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
同日,沪深交易所优化上市条件。
上海证交所拟完善主板上市条件,适度提高净收入、资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市值等指标;深交所新修订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适度提高创业板第壹套上市标准的净收入指标。
4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北京证交所类第1号: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申请在北京证交所发行上市辅导监管指引》(以下简称《北交所辅导指引》),第壹次以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形式,对新三板挂牌公司通过“层层递进”路径在北交所上市的辅导监管进行系统规范。
6月1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八条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对 新产业 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施展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八条措施》主要包含,一是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二是开展深化发行承销制度试点;三是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债融资制度;四是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五是完善 股权激励 制度;六是完善交易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七是加强科创板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八是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生态。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指出,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新股发行上市生态不断完善,发行审核效率、定价市场化水平和发行包容性均有所提升,进一步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未达到上市新规的财务指标门槛和上市前突击分红或是今年来IPO终止的主要因素。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A股市场的投融资两端实现进一步平衡,市场流动性压力也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