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去几周,短视频、社交软件或是手机游戏总是很轻易地占据孩子们大把时间,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备受关注。对此,中央网信办发文,将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关注短视频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等六个环节的突出问题。
孩子拿着手机刷短视频、对着屏幕傻笑的场景,对家长而言其实不陌生。海量的短视频令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抗拒,孩子们的“难以自拔”似乎也情有可原。由于短视频中不乏知识类分享,也有一些家长把短视频视为孩子拓展视野的渠道。
然而,短视频平台内容“鱼龙混杂”的现状不得不让人警惕。好比,最近几个月,一种将各种污物放在密封瓶子里发酵“养臭水”的恶趣味视频在未成年人中广泛流传,类似的还有“僵尸摔”“吃泥巴”等不健康视频。对于天性好奇但三观尚未成型的未成年人而言,该类视频很容易博眼球,但对未成年人审美的扭曲也很显见。
除了短视频乱象,一些儿童设备、应用商店监管不严,向未成年人提供低劣的产品和内容;还有非法分子以“网络恋爱交友”为名接近未成年人,唆使、诱骗未成年人以对其实施隔空猥亵;另外,未成年人被恶意泄露隐私等案件时有报道,甚至有孩子向恶意流传自己谣言的机构提供删帖费恳求其删帖……
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有1.93亿的未成年网民,87%的未成年网民有自己的上网设备,55.9%的未成年人是网络短视频使用者。网络乱象让他们在享受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处于巨大的引诱和风险之中,这使得网络内容管理变得尤为必要。
从2020年算起,“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已经开展至第五次。查看历次行动的具体内容,会发现每年网络环境都有值得注意的新不良现象,网络治理者们需要保持敏锐才能及时应对。
值得强调的是,各平台企业应该成为治理网络乱象的第壹行动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平台企业是网络环境其实的构建者,在内容的设置和筛选上拥有“准公权力”,这使得平台企业应承担起超出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好比,防范网络猥亵、网络诈骗等现象,就要求平台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行为是否合规,还应监管平台用户行为是否合规。但站在平台的视角,要让其克制自身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仅依靠平台自律很难持续,还需要政府介入监管。
另外,专项行动不能取代立法。把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才能为净化未成年网络环境提供更稳定的支持。更进一步说,专项行动和立法在网络治理中要结合起来施展作用。相比于层出不迭的网络新现象,立法往往会滞后,网络专项行动就可以起到先头兵的作用,及时探明雷区、排除风险,同时为立法铺路。
回到未成年人本身,许多人一听到“互联网整治”就觉得“好烦”“又是来管我的”,保护者和被保护对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对峙。归根结柢,我们进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初衷,绝不是将未成年人和网络环境隔离开来,而是增进未成年人以更健康的姿态参与到网络中。
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应该更多地在未成年人看不见的地方拉起安全网,充分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健康的网络不该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是孩子们暑期生活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