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10家上市公司或实控人等相关方被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侦查,相较于前阵子明显加速。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立案侦查引发了相关公司股票价格的阶段性下杀。
拆解背后所涉原因,主要为信息披露非法,也包含短线交易、内幕交易等严管区域。这些原因其实不是彼此完全割裂,不排除部分案例信息披露与交易监管联动的可能。同时,今年以来被立案侦查公司所涉及的信息披露违规中,又包含了财报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存在虚假记载、未按规定披露担保事项、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等多个方面。
被立案侦查数量的增长,验证着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和相关主体监管力度的增强。以信息披露为例,作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这本是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条件,直接关联到投资者能否获取准确、及时、有效的企业运营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信息披露非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有益于全面震慑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维护投资者利益。
一些值得注意的特征正在出现。好比,从严、从快、从重在部分案例中体现明显。一方面,立案侦查数量的阶段性密集;另一方面,“立案—查明—处罚”的周期在部分案例中体现为耗时缩短,效率更高。
同时,紧盯“关键少数”也是这轮立案侦查加速的重要抓手。梳理今年以来所有立案侦查案例,从被立案侦查的对象来看,相当比例是公司及实控人、控股股东、董事及高管,多数案例中都涉及到“关键少数”。在操作市场、内幕交易等场景下,对“关键少数”的盯紧,有益于更为精准高效的打击非法行为,让敢于以身试法的关键少数受教训、长记性。
监管加速与上市公司非法行为增加其实不能划等号,反而是强监管和精细化监管的表征。例如,某些所涉公司经过自查已经确定了原因,包含某些子公司在相关年度存在多计资产等诸多问题。这验证了监管对历史问题、细节问题、全链条和全体系等维度的紧盯,一切可能影响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都并入范畴。上市公司运营原本就是一个体系,企业管理也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样才既能筑牢风险防控,真正对投资者负责。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上市公司一旦被立案侦查,往往随同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滑。这需要投资者从两个方面正确厘清。
一方面,立案侦查往往是部分其它犯法行为之“藤”,有隐藏更深违法之“瓜”的可能,且个别涉及财务做假、重大非法等关键问题而被立案侦查的企业后续存在被强制退市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有相当比例的被立案案例不一定触及退市红线,投资者需要正确评估被立案侦查事项可能引发的危险。毕竟,虽然上市公司中存在“残渣余孽”,一些公司在治理运营合规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存在瑕疵,但总体看,上市公司仍是我国优秀企业群体的代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样本。
立案侦查阶段性加速的出现,有益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努力营造让投资者放心、放心的投资环境,增厚市场公平、公正和有效的土壤,这更有益于使投资者投资时有信心、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