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高频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交易商协会对几家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引起市场各方关注。在这背后,资金大量涌向债券市场,推动收益率降至历史低位,这也是当下“资产荒”的一个缩影。
资产配置是财富管理的核心,经过数年发展,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势头蓬勃向上,未来财富管理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财富管理行业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是当下普遍关注的问题。
8月24日,智能财富管理论坛与 北京市 东城区立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2024“智能财富管理论坛”(夏季)研讨会,邀约来自政界、学界和理财公司、券商、律所等机构的人士,共同探讨新时代财富管理的机遇与挑战、转型与方向。
与会人士指出,新形势下,财富管理面临经济周期、人口结构、数字技术和监管政策等方面挑战。机构需要转变思路,并提升多元资产配置、技术创新等多方面能力。
财富管理的基石是资本市场
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多个期限的利率债被大量抢购,推动收益率降至历史低位。这时,股票市场中的红利板块成为众多机构的青睐对象,资金在A股市场抱团银行股等高股息的现象突出。这都被视为“资产荒”造成的被动配置行为。
智能财富管理论坛秘书长闫文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高收益资产主要是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资产,这两类资产供给持续减少,造成过多资金追逐较少的资产,把资产的估值买得很高。他同时强调,“资产荒”其实不是没有资产可买,而是缺少收益合适、风险可接受的合意资产。尤其是以固收作为核心配置的机构,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资产荒”。
“资产荒”也反映了投资人的复杂心理状态。闫文涛表示,从资产配置的矛盾可看出,投资者一方面希望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寻找避险和稳定收益,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波动中寻找机会和保持投资组合的长期增长潜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看来,财富管理的基石是资本市场,“现代金融的基石也在资本市场。”他表示,健康、有成长性的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需要流动性作为前提。如果资产没有流动性就不能称之为财富,并且要有很好的成长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深刻理解资本市场在中国现代化金融强国建设之中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甚至于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中心,是我国实现金融强国的重要载体。
他同时指出,金融有巨大的价值,当前社会对金融的误解蔓延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低迷和对资本市场理解有密切关系,要回归正确的理解。
“IPO改革,减持规则的完善,对欺诈上市‘看门人’等方面的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条件。最近管理部门正在做基础性的工作,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而言非常需要。”吴晓求说道。他还建议严刑峻法,更改现有法律,对所有的违规违法者,包含链条中的人有明确和严峻的处罚标准。严刑峻法重要的条件是建立投资人的赔偿机制。
面临经济周期等多重挑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主旨讲话中表示,当前财富管理面临六大挑战,包含经济周期、人口结构、数字技术、信用文化、国际动态和监管政策。
其中在人口结构方面,他表示,所有经济金融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人口结构是财富管理务必明白的大事。我国人口增长拐点在2022年第壹次出现,参照其它经济体,老龄化是否会随同较长周期低利率水平,和用户风险偏好和行为特征转变,进而造成储蓄投资结构甚至金融领域结构的转变,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思考。另外,年轻人低婚低育也在影响着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金融偏好,当下一些年轻人把有限资金用于消费,这就是偏好变化的一个体现。
信用文化则是财富管理安居乐业之本。杨涛称,信用是财富管理这项活动的核心保障。近年出现了一点信用崩塌、挑战金融投资者权益的现象,促使我们考虑如何进行信用回归。而且财富管理不止是帮客户尽可能多地挣钱,而是给其资产基本保值,并给予匹配的财富管理服务,这也是财富管理健康发展的依托。
谈到信用文化,大成律师事务所顶级合伙人李寿双强调了法律约束机制。他表示,财富管理或买方投顾的模型里应该增加法律角度的指标,不能只考虑历史业绩等,管理者再有能力,假如存在利益冲突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过是“流氓有文化”,好比应该看是否有很好的避免利益冲突机制等。“鼓励信用文化是正确的,也很关键,可是光靠这些是不行的,没有约束机制、没有法律约束是不行的。”
宏观经济影响也被很多与会人士提及。恒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一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明显的分化趋势。宏观经济方面,由于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与中国产业链紧密相关的国家面临一定经济压力。这时,结合美国的通胀和利率走势判断,未来美联储可能会加速降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不仅会影响美元流动性,还可能造成资本市场的波动。
而受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重原因影响,“资产荒”局面或还将持续。“经济增速放缓或不确定性增加,会造成企业利润增长受限、信用风险增加,从而影响股票、企业债等资产的吸引力和回报率。”闫文涛分析称,在政策与监管方面,监管职能部门对原有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是金融领域)加强了监管约束,短时间内会形成优质合规产品供应减少的结构性失衡状态,加剧“资产荒”现象。
机构需提升多元资产配置、技术创新能力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每一轮“资产荒”都会推动市场去发掘“新的”资产。近年随着固定收益产品下滑,很多机构已将目光瞄准VC、大宗商品和另类投资等。今年上半年,避险成为主旋律,黄金、煤炭等资源品和高股息资产均上涨。
下一步机构如何发力?闫文涛认为,投资机构务必转变思路,提升风险管理、多资产和全球资产配置、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能力,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其中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方面,他谈到,利用新一代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等技术,提升投资决策的效率和精准度,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市场趋势,发现投资机会,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产业的细分化与专业化,单一资质的机构很难全面掌握市场动向与供需资源,应在条件允许的情景下加强与资产管理机构、投资银行、研究院所等专业机构合作,使用其不一样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合作开发新的投资产品,拓展投资领域。
当前随着生成式 人工智能 的关键能力涌现,大模型已成为金融机构场景落地的锚点。谈及大模型和科技将成为财富和资产管理投入的方向,大模型如何发生价值时, 国联证券 资产配置部行政责任人程棵表示,大模型不可或缺,未来会比 大数据 走得更远,因为负债端可以解决更多问题,增强了连接的深度,应用场景也很多。不过要谨防的是,当前大部分资产不透明,在信息不同步情境下直接用大模型问题会比较大。
程棵还提到,前几年基金火热时,部分明星经理被冠以“天才少年”等光环,现在只说人设基本不会获得理想募资了,最近三年脱颖而出的基金经理普遍擅长“做解释”,即不只是能找到好的资产让投资者挣到钱,事前的投资逻辑、赛道也能讲明白,这一点也很关键。
张一建议投资者,在现今环境下,应更加关注短时间债券、黄金和哑铃类股票,尤其是在防守型投资策略中,这些资产配置因其相对的稳健性和潜在的抗风险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