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务必更好施展市场机制作用,“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并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在更公平、更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更细致、更专业化的分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务必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求“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非法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和“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增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为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指明了改进方向。
更正确的资源配置
一段时期里,一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条件上,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上。好比,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和奖励,吸引大项目在区域内落地,从而带动当地的税收、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和就业增长等。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尤其是在工业部门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政府对企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水平上形成了对投资的补助和对工业产品生产的补助。新形势下,相关举措已难以为继,且负面效应显现。
一是造成资源配置扭曲。
实践中,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工业企业,尤其是新建工业企业项目。从支出角度看,这会增加投资在GDP中的占比,降低消费占比;从产业角度看,这会造成工业部门过度的产能积累,并转化为过度的货物贸易顺差,加剧国际贸易争端。
事实也证明,很多享受优惠政策的行业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好。在过度的投资和产能积累下,行业“内卷”普遍,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企业估值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是造成不公平竞争。
从整体资源配置角度看,对任何一个局部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就是对其它部分的歧视。以工业部门为重点实施优惠政策,或多或少会让服务业和农业部门处于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
同时,享受优惠政策的主要是大企业、大项目,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对小微企业、小项目的不公平竞争环境;经济发达的地方、财力较好的地区可以实施更多、更普惠性的政策,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不好的地区就会更加处于不利境地。
三是造成地方政府财力承压。
近年来,随着税收增速放缓和对政府举债的严格规范,一些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有所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此前推出的优惠政策已无法继续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咬紧牙关”落实优惠政策,代价却是不得不挪用、挤占其它领域的支出。
如果将这些用于优惠政策的资源转为偿还政府的企业欠账或用于弥补市场失灵,包含提高当地的社会福利水平,将会造成更好的营商环境、更正确的资源配置。
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进入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正在发生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务必更好施展市场机制作用,“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并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在更公平、更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更细致、更专业化的分工。
与之相伴,地方政府不能再简单地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而应该瞄准“市场支持型政府”定位,着力在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
其一,比拼市场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增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求“构建全国 统一大市场 ”,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提出“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以此来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增进投资落地机制。
这些改革内容的落地,有助于形成更公平、更强大、更开放的市场,对企业也是最有利的发展环境。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当在这些改革内容的落地上勇于试点、肯下功夫。
在这一方面,建议尽快完善反映市场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发掘几个有针对性的、重要的指标,逐步引入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考核体系之中。同时,进一步淡化对GDP、工业增加值、进出口等传统指标的考核。为了推进改革试点,有必要赋予相关地方政府更大的决策权,并允许出现失败案例。
其二,比拼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还体现在增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留住人,就留住了产业、留住了消费、留住了经济。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关键依托就是专业知识和技术,就是人力资本。区域的发展,城市的竞合,最终都依赖于人力资本。
健康的发展生态需要高技术专业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的协作分工。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不能只是看重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也要更多关注普通劳动力。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
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评价,主要看被服务对象的意见。新形势下,建议在基层政府、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快捷、扁平化、多条理的交流渠道,定期收集整理服务缺口清单、服务评价反馈清单。
其三,比拼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其实不特定指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包含创新的技术,也包含生产要素配置的创新。每个地方都应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
比拼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等于于对某些行业和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好的营商环境,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本身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温床。有财力支撑、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和深刻行业发展认知的地方政府,可以在战略产业发展先导期中率先作为。
归根结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哪个地方通过政府的工作更好地完善了市场,更好地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弥补了市场失灵,更好地发展了新质生产力,哪个地方就更应该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