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到底谁能从共享充电宝中赚到钱?

【代理商】到底谁能从共享充电宝中赚到钱?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8-31 14:45:34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代理商】 【怪兽充电】 【共享充电】 【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振芳

  渴望以小博大、靠共享充电宝“躺着挣钱”的代理商们,正在集体陷入亏损困境。

  最近,有多位街电代理商向界面新闻表示,加盟之前,平台宣称可拿到高额分成,半年即回本,但半年过去,这些代理商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大幅亏本。在他们看来,街电属夸大宣传,且存在数据作假的表现。

  据代理商李娜透露,很多人意识到亏本后,开始“断供”余款,却反被街电起诉。为了尽可能降低损失,保护自身利益,他们也在尝试使用法律武器回击,但这条路其实不好走。

  街电所遭遇的代理商“反水”只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坍塌”的冰山一角。就在一周之前,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也因开创人的“失踪”传言而麻烦缠身,甚至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来电是最早捕捉到共享充电宝商机的企业,其开创人袁冰松曾是该行业第壹个“吃螃蟹”的人。如今,来电已然落伍,袁冰松也在对赌中输掉了来电的所有股权,被迫出走。

  尽管袁冰松通过一场直播否认了自己的“失踪”,但来电很难再“来电”——这家公司的新闻动态早在2020年10月便停止更新,微信公众号的最近一次推文停留在去年8月。

  除街电、来电外,“共享充电宝第壹股”怪兽充电也风光不再,不仅传出大面积关停直营业务、转向成本更低的代理加盟模式的消息,也频繁因乱收费、服务差等原因,招致消费者和代理商的不满。

  从2015年直到今天,共享充电宝企业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写就了一个行业从兴起、爆发、洗牌直至危机浮现的商业故事。其所采用的商业模式从诞生之初就争议不断,到底谁能从中挣到钱?未来还有啥新故事可讲?这些问题都在等待一个明确的定论。

  模式之殇

  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咋样做,代理商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权。

  去年7月,陈丽投入26000元买了30台街电的柜机设备。一年过去,流水仅回本6000元人民币,与之前街电职员宣称的“6到8个月回本”相去甚远,“实际没有两年回不了本。” 陈丽说。

  陈丽的经历其实不是个案,甚至在代理商群体中算损失较少的。李娜此前买了100台六口街电柜机,加上其它铺设服务费,累计投入超11万元。代理一年后,仅回本3.5万元人民币,加上折损和运营不善,她自认回本无望。

  共享充电宝行业有着公认的“重资产、重资金流、低壁垒”三大特点,盈利模式主要是根据消费者支付的使用费用进行分成,分成方包含共享充电宝公司、拓展渠道的代理商和放置充电宝柜机的商家。这就决定了不同平台竞争的关键要素在于资金实力及渠道点位。

  这当中,三方的分成比例又成为左右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界面新闻调查了解到,通常共享充电宝公司即平台可拿到10%至20%的分成,其余部分由代理商和商家自主商议分配比例,商家往往会要求拿大头。由于每个代理商投入情况不同,商家实际到手的分成也不尽相同。

  李娜代理的充电宝主要铺设在北京、天津、湖南等地。由于代理的柜机过多,李娜选择了平台的“帮铺”收费服务,即让后者帮助寻找商户。此时每台柜机需额外加收260元人民币,这还不算租车、加油、铺设插线板等非显性费用。

  平台帮助铺设是有验收条件的,铺完一周内台均流水达到3.3元才代表验收合格,若是没达标则会继续优化,帮助代理商重新开拓新商家。 但在铺设期间,李娜发现会莫名出现大额订单,尽管店铺所在地其实不是繁华商区。待验收期一过,流水即狂跌,最差时一天只有80多元。由于街电业务经理已先期承诺了商家高达90%(除去平台分成的剩余额度)的分成,造成李娜在考核期实际只有10%的流水收入。

  过了验收期,付完铺设余款,李娜才能改分成,“不调整分摊,代理商就赚不到钱;调整分摊,商家常因分成少结束合作。”最终,李娜只能撤走部分柜机。

  所谓“改分成”,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一项“隐性规则”。通常分成银行账户由代理商负责管理,其可以提前设置运营成本等数字,而商家对此其实不知情。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方职员多会提前教授代理商如何进行该类操作。

  这种暗中调数据、改变分摊比例的做法,早在共享充电宝行业以直营模式为主时便有迹可循。

  共享充电宝行业爆发于2015年,后在2017年掀起“点位争夺战”,造成渠道激励费用暴涨。一大批充电宝小公司因此“倒下”,并初步形成了以“三电一兽”为领导的寡头格局。“三电”指小电、来电、街电,“一兽”则为怪兽充电。

  2019年到2020年期间,街电、小电和怪兽充电的累计用户数相继破亿,小电还曾获得包含腾讯、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大厂的战略融资。

  进入2021年,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怪兽充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拿下“共享充电宝”第壹股称号,街电与搜电合并为竹芒科技,小电也在努力冲击上市。

  但资本市场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故事其实不买账,怪兽充电上市即破发,尔后股票价格持续低迷。截至发稿,其股票价格仅为0.621美元,较发行价跌去了超九成,市值也从上市首日的21.29亿美元大幅缩水至如今的1.6亿美元。

  巅峰时期,怪兽充电拥有3000余人的直营BD团队。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该公司在上市当年加大了代理模式的推广。同期,美团、小电、竹芒等玩家纷纷开始收缩直营城市业务,大力拓展代理商。

  直营模式占主导时,代理商王磊观察到,由于平台的直营城市管理者可知晓商户的流水明细,会利用系统漏洞替换设备,把利益相关的代理商设备换进有收益的门店,撤走直营机器。商家同样对此蒙在鼓里。

  多位代理商也提到,平台管理人员存在偷流水的情景,而代理商们彼时由于权限不够,无法导出门店详细数据和收益,只能看到订单详情和流水。由于代理商和商家之间存在信息差,难免会因利益不均激化矛盾。

  王磊告诉界面新闻,部分平台的直营团队管理人员很多都找人做了代理,侵占公司的资源和流水。“管理人员是两头通吃。他可以抓别人的违规操作,但其它人很难抓到他。”王磊认为,一旦管理人员出问题,整个直营城市的大盘也会有问题,这是造成共享充电宝企业走向衰败的核心原因之一。

  而现在,类似的情形再次上演,只不过实施暗箱操作的换成了代理商自己,甚至不乏直接“消失”的。

  一位长沙的门店店家告诉界面新闻,本该与其对接的长沙代理商一直联系不上,她已经连续五个月未能拿到分成。她曾尝试和怪兽充电总部沟通,对方一直未有回复,目前正准备起诉怪兽充电。

  集体下坠

  从直营转向代理,对于平台而言,是应对生存挑战的必行之路。

  2021年,作为怪兽充电的强劲对手,小电曾计划在港启动IPO。当年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营业收入为19.1亿元人民币,净亏1.04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共享充电服务点位数达71万个,投放充电宝近600万个,领先于同期的怪兽充电和街电。

  亏损很大水平上是源于分销及营销开支大幅增长,2020年仅该开支即达14.72亿元人民币,增幅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同期数字。这当中,分成费用和进场费的增长直接促使营销成本加剧,其中分成费用为7.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7%,进场费达3.02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14.2% 。尔后小电因申请材料自动失效,上市“搁浅”,且屡次传出裁员消息。

  同样在资本市场失利的还有来电。

  2020年1月21日, 中威电子 实控人石旭刚与来电科技法定代表人韩冰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根据该协议, 中威电子 拟向韩冰转让9.07%的股份,转让完成后,韩冰将成为 中威电子 持股5%以上的股东。这一交易最终因韩冰未筹集到充分的钱财而终止。

  随后,来电开始寻求国资“救场”。2020年末,来电科技100%股权的持有人更改为浦江来电正奇科技有限公司,而浦江来电背后股东方主要为浙江 浦江县 国资。

  来电尔后的故事便是媒体所熟悉的开创人袁冰松“失去联系”一事。在那场自证自己“仍然自由”的直播中,袁冰松并未回应“来电致国有资产流失”传言,只是透露因对赌输掉了来电的所有股权。而与袁冰松一起被传失去联系的韩冰,直到今天仍未露面。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8月25日,来电被执行总金额达到1.89亿元人民币。该公司还被列为失信企业、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企业等信息。公司高管陈兴、韩冰屡次被列为关联限制消费对象。

  面对行业的整体“下坠”,仍在这个赛道上苦苦挣扎的玩家们不得不转向经营成本更低的代理商模式。

  今年8月初,怪兽充电正在大面积出售城市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加盟模式。界面新闻从一位怪兽充电职员处得知,公司目前仅有少量直营店,大部分都撤消了,多是代理商直接与总部签约合作。

  直营模式下,平台虽然主动权更高,但资金流压力也更大,代理商模式则刚好相反。

  共享充电宝的成本项主要包含充电宝折旧、销售成本等。过去,这些成本主要由平台承担,但据界面新闻了解,现在一些丢失的充电宝成本会转由代理商承担。

  平安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中国线下门店平均生命周期为2年,由于商户机柜切换成本低等原因影响,共享充电的点位流动性较大,每年有近60%的点位需要更替,对企业直营地推、代理商资源和后续的经营管理提出较高要求。

  人手至少几十台柜机的代理商,正在成为平台其实的地推团队。代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高企的销售成本,缓解资金流压力,提升下沉市场渗透率,快速实现点位扩张。

  但眼下,同一家商户摆放2到3家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已成为常态。当代理和点位都不再具备排他性时,市场竞争难免进一步恶化。最终,点位争夺战演变为代理商争夺战。

  2022年末,怪兽充电代理点位的占比提升至52.5%,第壹次超过直营点位,并在2023年第壹次实现全年盈利。但这其实不意味着怪兽充电可以借此一直增长。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达3.9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下降51.7%,净利则由盈转亏,损失了30万元。该公司解释称,亏损系与网络合作伙伴合同安排的调整和移动设备充电收入的减少相关。

  与利润一起下滑的还有毛利率。2020年,怪兽充电的毛利率高达84.67%,放开代理后的三年,这一数字逐级递减,分别为82.13%、76.76%、56.45%。

  背靠大厂的美团充电在2020年重返市场后,也历经屡次调整,先是美团共享充电宝责任人离职,诸多BD转岗美团优选,后是直营城市收缩,包含杭州、西安、天津、重庆等33个城市已转由代理商经营。

  早已转向代理商模式的竹芒科技一直没有上市,但有多位亏损的代理商告诉界面新闻,他们计划针对该公司的夸大宣传、销售欺诈和过度承诺收益等诸多问题进行起诉。

  “躺着挣钱”希望破灭

  尽管代理模式问题重重,但的确有少数代理商从中赚到了钱。

  王磊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老兵,同时代理了美团、街电、怪兽充电三家公司的产品,个人名下有几百台柜机,合伙仓库则有几千台。他在2021年入局,每个品牌都投入了十多万,最终实现几倍的收益,每月大约有毛利率20%的回报。

  “充电宝行业其实很讲行内信息和关系资源。” 在王磊看来,自己能够挣到钱,在于入场够早,所掌握的信息够多。

  具体而言,做共享充电宝代理需要及时了解行情、政策、人员变动,细化到同行对商户的报价、商户流水预估、充电宝收费机器涨降价,和地区团队运营经营政策变动、团队责任人或对接人变更等诸多问题。

  一般而言,人流量大、营业时间长、消费时间长的各类线下地点都是优势点位,这也是共享充电宝的“核心资产”。而这些信息只有内部人士才能获得,普通代理商无法轻易接触到,资金只在小范围内流动。

  王磊指出,很多代理商将共享充电宝作为副业投资,希望“躺着”就能挣钱,这是不现实的,“大多数人都会铩羽而归”。

  另一方面,平台也期待能借代理模式抽身,但过度放手极易引发代理商、商户和消费者层面的反弹。

  李娜表示,平台帮代理商付费铺设期间,会有业务经理直接和商家对接,帮助后者解决相关问题。但考核期一过,很多业务经理就像消失了一般,不再回复商家的任何问题,造成后者怨气满满,进而对代理商发生了排斥情绪。

  投入较大的王磊,同样面临共享充电宝公司服务管理能力低下、投诉无门等诸多问题。普通代理商无法跟运营组直接沟通,只能靠外包客服,需要购买充电宝或处理相关收益问题则要找对接的顾客经理。

  管理的混乱也让平台背负了“价格刺客”的称号。

  今年以来,很多消费者都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不一、乱扣费等诸多问题。黑猫投诉显示,怪兽充电、街电、美团充电分别有21166、24482、6575条投诉,其中的投诉内容多与价格相关。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使用共享充电宝,是因为便利性高,单次支出低。但随着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自己购买充电宝显然更为划算。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价钱普遍为2到6元/小时,但有消费者发现,在部分区域的充电宝价格已经达到10元/小时,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即便如此,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规模和相关企业数仍在不断增长。

  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为1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400亿元;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404万个,占全国所有潜在有效点位数的19.1%,同比增长31.8%。

  上述报告指出,前五大品牌占比为96.6%,行业整体集中度维持在高位,内卷严重。

  天眼查数据也表明,仍有大量新企业投身这一行业。2015年,共享充电宝新注册企业曾突破百家,到了今年8月,现存相关企业多达2500余家。

  随着个人电子设备的不断增多,现在还很难下结论说“共享充电宝已走向末路”。但在平衡好代理商与商家利益、完善管理模式、提升消费体验之前,共享充电宝公司的每一步都不会走得太简单。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怪兽充电】  【共享充电】  【中信资本】  【2024】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私有化】  【最高点】  【投资者】  【兴业银锡】  【美国存托凭证】  【中信证券】  【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