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真能大而不倒吗

【金融机构】真能大而不倒吗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9-1 4:12:24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金融机构】 【华尔街

  华尔街是一座历来不缺少观众的舞台。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各种资本的悲喜剧,然而台前幕后却似乎永远笼罩着一层迷雾,看着热闹却不甚真切。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习惯于被仰视的华尔街,终于被置于放大镜下。

  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那场影响甚广的危机硬是不断被提及、被研究,阴霾直到今天难消。我们无妨重读美国财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所著的《大而不倒》,瞧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也许会得到不同 的启发。

  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怎样一步步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怎样在各种掣肘中作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怎样在危如累卵的环境下力求自保的。这些细节,复盘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如何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也再现了银行、监管机构甚至整个美国身处危机第壹现场的混乱。

  就像本书书名所揭示的,通过同业传导,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发生巨大外部效应,各国监管当局往往就如何应对持审慎态度,其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是所有业内人士的梦魇。

  一方面,从大而不倒的内在逻辑看,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救助,那么救助规模更大的机构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决策”。这意味着,政府在无形中鼓励金融机构的高风险经营行为;另一方面,政府救助将给全社会造成强烈的信号,即“隐性担保”真实存在。当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哪怕压力再大也得实施救助,即便许多人已经明确意识到其中隐藏的道德风险。

  正是监管当局的“审慎”和左摇右摆的态度,纵容了大而不倒,最终演变成“越大越不能倒”。因此,仅从理论上看,救助策略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很值得反思的。

  然而,现实往往比逻辑复杂得多。在道德风险与经济溃散之间,两害相权孰为轻?

  大而不倒的故事被反复讲述。好比,1984年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救助大陆银行,1985年英格兰银行挽救约翰曼特利银行家公司(JMB),1994年法国政府拨款救助里昂信贷银行,1998年美联储解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日本政府曾长期实行拒绝金融机构破产方针,...。

  当然,随同着时间的推进,各国政府的救助举措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最初制定救市政策时的3个主要原则:其一,流动性可救;其二,政府不可直接购买,只能辅助交易;其三,公司持有者不能从救助中获益。这就解释了保尔森为啥决定挽救贝尔斯登,却放弃了雷曼兄弟。当雷曼兄弟融资无望时,巴克莱银行曾试图收购,却被英国监管职能部门坚决制止。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并没有为促进交易作出任何有效努力,一切均因雷曼资本金不足,首先就不符合流动性可救原则。

  讽刺的是,形势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保尔森和美国金融决策者所能预见和控制的范畴,他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些原则,美国联邦政府也随即在危机中变身为大而不倒的忠实践行者——先后斥资4000亿美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针对全美大型金融机构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拨款200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甚至为三大汽车巨头提供800亿美元融资,...。

  如此看来,大而不倒似乎成了华尔街的“护身符”,即便一错再错,终究有人埋单。

  可是,这一切合理么?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真的不用付出代价么?当美国政府无力托底的那一天来临时,华尔街又该如何继续描述自己大而不倒的故事呢?

  这也是多年后的今天,《大而不倒》这本书依旧值得重读的意义所在。相较于那些艰深难懂的模型、似乎笃定的论断,还原那一刻的历史,揭开理性迷失背后的狂热与贪婪,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更多思考的视角。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合规管理】  【金融机构】  【合规官】  【金融监管】  【被动监管遵循】  【金融业】  【《办法》】  【任职资格】  【监管机构】  【管理人员】  【银行业】  【银行业金融机构】  【英伟达】  【特斯拉】  【人工智能】  【投资者】  【华尔街】  【不良资产】  【职工董事】  【监事会】  【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