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 (601375.SH)因多项违规近日被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而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投行业务营业收入自2021年高点6.19亿元大幅下滑至2023年0.85亿元人民币,累计下滑86.3%。 中原证券 此次受罚,早已现端倪,仅今年以来, 中原证券 及相关责任人已遭河南证监局12次处罚。
在券商投行内控和廉洁从业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管下,2024年最新一轮专项检查与早前有所不同,在覆盖面、追究责任范围、处罚力度等方面较此前均有明显提升。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对第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处罚增多为集中披露与整治,不会引发投资者对投行执业质量每况愈下的担忧。相反,会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即通过加强监管,增进投行提升执业能力、内控质量、合规水平等,落实“看门人”职责。
早已出现端倪
10月20日, 中原证券 发布称,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表示因公司存在多项违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公司在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4月16日期间,要求暂停债券承销业务。
公告披露, 中原证券 在债券项目中存在多项违规,包含未勤勉尽责造成募集说明书中存在误导性陈述;其次,承销绿债时未尽审慎核查职责,造成债券发行人凭虚假或无收益项目违规、重复融资,致使绿色项目资金被挪用;另外,在多个投行项目中质控核查把关不严等。
同时,公告显示,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来的《关于对李昭欣、花金钟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要求公司总经理李昭欣及原公司副总经理花金钟前往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接受监管谈话。公司表示,目前公司其它业务经营正常。本次被责令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引发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其实, 中原证券 作为投行专项检查中问题突出的券商,受罚其实不意外。
第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 中原证券 及相关责任人就遭受到了河南证监局12次罚单。而在此次被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罚暂停债券承销业务之前, 中原证券 亦屡次遭到河南证监局处罚,包含2024年2月底因组织架构问题被责令改正,4月又因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屡次被河南证监局实施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影响有多大?
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多大?记者根据年报数据梳理发现,近年来, 中原证券 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持续下滑,截至2023年年报,公司投行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仅为4.31%。
据年报数据,近年来 中原证券 的投行业务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6.19亿元大幅下滑至2023年的0.85亿元人民币,累计降幅高达86.3%。同时,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率也持续降低,从2021年的13.99%降至2023年的4.31%。这表明,投行业务对 中原证券 的营业收入贡献已逐年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投行业务一路下滑,但 中原证券 的总营业收入在2023年暂时有所回暖。2023年,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19.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62%。净收入也实现了98.54%的增长,达到2.12亿元人民币。年报显示,这一回暖主要得益于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信用业务及期货业务的贡献。其中,证券经纪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33.12%,自营业务为28.05%,信用业务及期货业务占比均为20.78%。
说白了,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对 中原证券 的经营业绩虽然将发生一定影响,但考量到其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占比颓势明显的情景,其影响对公司整体收入规模而言会相对有限。
Choice数据统计
检查力度升级
中原证券 也其实不是年内唯一一家受到“资格罚”的券商公司 。10月18日晚,针对部分券商投行内控和廉洁从业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口气开出的19份罚单中,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开源证券”)、 中原证券 均因涉及质控等原因,被处以暂停公司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的处罚。
2022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系统内正式下发《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现场检查工作指引》,确立常态化的现场检查制度。近年来持续从严监管,此次投行业务内部控制及廉洁从业专项检查在覆盖面、追究责任范围、处罚力度等方面较此前均有明显提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从“带病申报”“一查就撤”、执业质量存在严重缺陷等典型问题入手,专项检查券商投行内控及廉洁从业,涉及8家券商,7家受罚,26名责任人受行政措施并追究责任,最重处罚为暂停保荐和债承业务3个月。
而此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口气开出的19份罚单中,11家券商被罚、2家券商被暂停半年债券承销业务,43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且2家公司被处以暂停公司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
年内多家券商收到投行业务罚单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券商监管处罚的罚单数量近280份。从违规类型来看,未依法履行其它职责类的罚单99份,为主要处罚类别;其次,行政处理95份,位列其后;因主办券商未勤勉尽责而收到的罚单26份。业务类型上,罚单主要聚焦在券商资管、投行和经纪等三大业务,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投行业务罚单总数超80张。
近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何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内部控制及廉洁从业专项检查的工作进一步趋严?受访者普遍认为,该举措有益于券商行业持续规范发展。
一位头部机构宏观策略师向记者指出,长远来看,合规性更强的券商将享有更持续稳定的业绩表现,此次处罚将激励券商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升合规与责任意识。
有券商投行人士也认为,近年来,政策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持续升级,检查覆盖面、追究责任范围、处罚力度均提升,行业将更趋于规范。
田轩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投行罚单增多与监管加强IPO发行要求提升、现场检查力度加大及压实中介机构职责等政策调整有关,处罚的具体原因也多集中于发行信息披露不规范、尽职调查不严、质控内核风险识别不足等。其实,此种现象之前也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处罚增多为集中披露与整治,不会引发投资者对投行执业质量每况愈下的担忧。相反,会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即通过加强监管,增进投行提升执业能力、内控质量、合规水平等,落实“看门人”职责。
他还表示,“(监管机构)对投行违规业务进行处罚是保护市场秩序的务必手段,其实不是运动式执法行为,而是一种常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