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假站长曝光良品店面配料表做假”的消息引起市场关注。11月4日,武汉东西湖区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对良品店面立案侦查。
通报显示,最近,有举报人提供关于东西湖辖区湖北良品店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涉嫌委托生产的“酸辣粉未检测出红薯淀粉”“桂香坚果藕粉检测出木薯基因”线索。武汉东西湖区市场监管局表示,已立案侦查,并依法依规处置。良品店面关联上市公司亦披露说明公告称今年度的多批次送检中各指标均合格。
指标合格和成分是不是真实,未必是一档子事。不管这次是不是真实的有问题,但能让打假站长包围上来,去用非常复杂的行径和耐心去调查检举,这本身就很有戏剧化和反讽性。越是主流品牌,原本越要有超过普通品牌的质量定力和抗风险能力。可是休闲食品作为食品类别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细分门类,这本身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添加剂混搭与替换的空间。在推出频率极高的网红食品中,每一款是不是都合乎国家标准,有没有鱼目混珠,监管是不是能覆盖都是存疑的。
当下的休闲食品市场,企业出于口味“创新”驱动,年轻消费者往往只认口味少理成分,更是让许多企业宁愿冒着风险去大胆“跨界”挣快钱。既然客户求快求新第壹位的,那么企业坚持真材实料就显得不紧迫了。甚至只要不吃坏肚子进医院,偶尔做假都会被当作“个案”来看待。从零食到咖啡、茶饮,近年来都出现过类似的徒负虚名的危机,甚至这还成了坊间习以为常之事。
关键是,配料表问题会在企业股票价格上有短时间的冲击,可是互联网本能的遗忘机制又会迅速地把坏消息淘汰掉。原因就在于大牌企业的网点够多,市场存在感够强,产品足够丰富多元,这些都会让消费者发生信任感与侥幸心。好在网络打假人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消费者对大牌也要保持警觉的底线。大伙可以对真假漫不经心,可是长期的不妥一档子事,只会造就更加无所谓的企业低诚信度。
正常而言,大企业做假风险会比小企业大得多。如果这次的举报坐实了,那么这是不是已经是业内隐性规则,也应该引发监管检讨。监管职能部门不仅要去用传统指标去检查是不是无菌和卫生,也要花更大的力度和技术去揭发徒负虚名、偷换概念却吃了没病的食品。这样一来虽然会很忙,却是维护公众信任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