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猪企在第叁季度迎来业绩爆发。
财报显示, 牧原股份 (002714.SZ)盈利超百亿元人民币, 温氏股份 (300498.SZ)、 巨星农牧 (603477.SH)、 华统股份 (002840.SZ)净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0倍、53倍、91倍。另有多家上市猪企在营业收入和净收入上均有不同幅度的上调。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顶级分析师徐洪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源于饲料成本大幅走低,和猪价的根本性回暖。同时,企业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促使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据记者统计,包含 牧原股份 、 温氏股份 、新希望(000876.SZ)、 神农集团 (605296.SH)等近10家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降至14元/公斤。根据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的推断,第叁季度一头标猪盈利平均约600元上下。
除此之外,多位行业人士提到,我国生猪养殖格局正在出现变化。一方面,受疾病和天气影响,多个规模养猪企业逐渐从北方市场减产退出,转而向南方转移。另一方面,生猪养殖产业分工逐渐细化,阶段式、专业化生产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面对生猪产业常态化低利润和规模化进程不断加速,这是养殖户所作出的理性选择。这有助于重塑我国生猪市场的养殖主体结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徐洪志说。
不过, 卓创资讯 生猪分析师邹莹吉提醒道,猪价自8月份之后振荡下滑,行业盈利高点已过。2025年整个养猪行业盈利区间会继续下滑,整体保持微利状态。这也意味着,市场需警惕后市供给增加造成的猪价波动风险。
猪企盈利激增背后
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 牧原股份 、 温氏股份 、新希望分别实现净收入104.81亿元、64.08亿元和1.53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668.9%、241.47%和103.97%。在24家上市猪企中,有21家在前三季度实现盈利, 正虹科技 (000702.SZ)、 东瑞股份 (001201.SZ)和 傲农生物 (603363.SH)仍处亏损状态。
记者了解到,猪企在第叁季度的收益能力更强。
牧原股份 在第叁季度实现净收入102.21亿元人民币,归母净收入96.52亿元人民币。折算下来,该报告期每天盈利超1亿元人民币。 温氏股份 在第叁季度净收入为50.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97.03%。 巨星农牧 、 华统股份 的净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3倍、91倍。
牧原股份 董秘秦军表示,猪价上涨是业绩回升的核心因素。在今年三四月份之后,全国范围生猪均价出现明显上涨,一度从13元/公斤涨到21元/公斤。同时, 牧原股份 的降本方面,从1—2月份15.8元/公斤的成本将至10月份的13.3元/公斤。根据10月份的17.17元/公斤的销售均价, 牧原股份 的商品猪头均利润在400多元。
牧原股份 方面对记者说,后续成本下降将主要来自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上,公司有信心实现年底13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卓创资讯 生猪分析师邹莹吉认为,上市猪企利润激增源于饲料价格处于低位,使得养殖成本较低。同时,整体猪价维持高位运行。尽管在8月中旬之后猪价有所回落,但仍然造成很好的收益能力。“根据我们的统计,在1—10月份,自繁自养模式的生猪盈利均值在344元每头。”邹莹吉说。
其实,多家上市公司提到降本工作对于盈利造成了影响。
记者了解到,多家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4元/公斤以下。其中, 温氏股份 在8月份肉猪综合养殖成本为13.8元/公斤, 神农集团 (605296.SH)的9月完全成本为13.4元/公斤, 天康生物 (002100.SZ)的9月生猪养殖成本为13.91元/公斤。另外,新希望、 金新农 (002548.SZ)等猪企的成本线在14元/公斤上下浮动。
对于未来盈利走势,上述多位行业人士表示,饲料价格仍有下滑空间,而猪价会逐步下滑,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朱增勇说,今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上半年,预计饲料及原料价格仍将保持低位,但继续下跌空间有限。因今生猪养殖成本有望稳中略降。降本关键在于降低仔猪成本和提高营养效率,降本增效是长期过程,需要企业在重视选育、营养健康和饲料配方等方面加强研发。
而从猪价方面, 牧原股份 CFO高曈表示,对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的猪价持谨慎乐观态度。邹莹吉也提到,猪价从8月份便有回落趋势,目前处于振荡下滑中。从长周期来看,明年行业会处于盈利状态,但不及今年的整体水准。
这从各大猪企披露的10月份销售数据可窥一二。 牧原股份 、 温氏股份 、新希望生猪销售均价分别环比下滑7.94%、7.40%、7.66%, 东瑞股份 、ST天邦生猪、 神农集团 销售均价分别环比下滑4.82%、6.41%、5.77%。
朱增勇对记者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和猪肉消费量均会季节性增加,出栏量增速高于消费量,预计猪价总体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但超过三季度可能性较小,预计生猪养殖仍然保持较好盈利,盈利水平低于三季度。
养猪格局出现调整
在行业进入盈利周期的同时,我国生猪养殖市场格局正在出现微妙变化:多个规模猪企正在减少在北方市场的养猪产能布局。
ST天邦方面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育肥产能从北向南调整,收缩北方产区育肥产能规模,同时提高南方育肥产能的满负荷率,从而提高南方地区生猪出栏占比。
在今年5月份,该公司方面曾对外回应,在山东大区,公司自建及租赁育肥场数量已从年初的50个降低至4月底的37个,4月底山东育肥场设计存栏规模43万头,较年初下降36.57%,未来将继续收缩该区域育肥产能规模。
新希望则在第壹季度主动对北方部分高发疫情的场线进行关停和改造,和种猪淘汰。
卓创资讯 方面提供给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生猪调运方向在2024年出现转变,南猪北调体量增加。
其中,在2024年,辽宁、山东、河南生猪流入占比增加明显。云南、广西、湖北位居2024年生猪外调占比前三的地位,主要因素是养殖成本低、猪价低,具备调运优势。如此来看,国内生猪市场“北猪南调”事实走向“南猪北调”的格局已奠基。
牧原股份 方面对记者说,猪瘟疫情在寒冷地区更加活跃,所以北方地区的防疫压力更大。同时,猪场还需解决北方低温对养殖造成的影响。
“北方寒冷气候造成养殖成本及养殖风险均有增加。南方具备良好的养殖环境和低成本优势,带动各大养殖企业纷纷加大南方市场布局,生猪产能显现南增北减趋势。”邹莹吉说。
早在2016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包含东北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被列为潜力增长区。
“当初推动南猪北养的最重要驱动力是南方地区的环保压力远高于北方,促使产能转移。但非瘟疫情打破了生猪大范围跨区域调运的合理性。近年来规模化和集中养殖迅速推进,生猪产能缺口消失,使得北方生猪养殖的替代性基本消失。因此,昔日‘南猪北养’的市场格局逐渐被打破。”徐洪志说。
其实,非瘟一直都在困惑着我国养猪行业。尤其是进入冬天之后,非瘟更加活跃,猪企和养殖户防疫压力增加,部分企业为此付出了更多的钱财投入。
牧原股份 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就提到,公司在去年有一部分损失就是非瘟造成的。今年的危险仍然是冬季的疾病防控。
上述行业人士均提到,生物防控影响养殖效率,始终都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务必注入更多精力和财力。
不过,朱增勇认为,养殖集团布局有所调整,但其实不是主流。他表示,调整可能会受养殖综合成本、疫病、消费市场距离等原因影响。
“总体来看,养殖区域向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转移,由劳动力成本高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生物安全防控成本低的地区转移。随着生猪产能的稳定,生猪区域布局将相对稳定,总体将变化不大。”朱增勇说。
行业发展趋于理性
面对市场盈利显现爆发式增长,养猪行业的市场情绪相对冷静。
崔永强(化名)在 河南省 中部县城拥有一个小型养猪场。从2018年以来,他的猪场因猪瘟疫情经历了三次清场。在2024年,他不再购买新的母猪,转向购买宰猪育肥。其间,他还曾补栏70公斤左右的中猪饲养。
根据他的理论,缩短养殖时间,可以减少疫情增加的机率。同时,快进快出可以更好预判猪价。
邹莹吉在做市场调研时也注意到了这种情景。她对记者说,中小养殖户在去年的母猪存栏去化较为明显。他们为了规避伤及母猪的危险,和猪价周期性变化规律更加复杂造成的危险,很多养殖户开始追求短线育肥方式。
“过去7公斤仔猪是交易最活跃的体重段。今年,10公斤和15公斤仔猪的成交量明显提升。可是,客观上讲,该动作也加剧了猪价短时间的波动幅度。”邹莹吉说。
徐洪志表示,在面对生猪产业常态化低利润和规模化进程不断加速时,上述表现是养殖户更加理性的表现。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是行业的底座和根基,它们实现稳定经营,赚取合理利润,有益于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朱增勇则认为,我国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分工细化,这有益于生产效率提高。未来,生猪阶段式、专业化生产会是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而对于大型养殖集团而言,鲜有企业选择激进扩张。 牧原股份 方面透露,公司前三季度资本开支为 101.65 亿元人民币,其中第叁季度资本开支较二季度环比有所增长,主要是公司为今年冬季疫病防控提前做准备,用于猪场设备的新增、升级改造支出有所增加。
秦军表示,预计全年公司的资本开支在120亿元左右。当前公司经营策略已转变为稳健增长,在建工程规模显现下降趋势,未来每年资本开支预计将逐步下降。
正邦科技(002157.SZ)方面也提到,目前预计没有比较大的固定资产资本开支计划。公司主要还是把闲置的资产利用起来,资本开支主要在智能化技术改造和部分在建工程的后续投入上。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养猪行业的低利润将成为常态。猪企要做的是降本增效,做好资金链管理,不能赌市场而扩张,同时要长期做好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