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小黄车为啥黄了?

【ofo】小黄车为啥黄了?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1-9 3:26:47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ofo】 【共享单车

  编者案/ 你还记得遍布街头巷尾的小黄车ofo么?

  2014年,戴威与北大校友共同建立了ofo。随后,公司在 共享经济 的风口下高歌猛进,一度在全球连接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量超3200万单。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整体市场份额中,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壹。曾经的ofo,也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短短四年内就完成了11轮融资,吸引了阿里和滴滴等巨头的投资,估值曾高达30亿美元。

  然而,看似牢不可破的ofo,从成立到辉煌再到败退却只经历了四年时间,其溃散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如今,仍然有1600多万用户排队等待退押金,两档押金199元和99元,即便是都按后者计,待退的押金也超过16亿元人民币。

  ofo,曾经是共享模式的开创者和共享单车市场的霸主,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在资本市场上一度风头无二,却在其巅峰时期轰然坍毁,留下诸多的遗憾和疑问。这场失败注定是要载入商业史的。曾经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之一,曾经在聚光灯下受到资本和各方追捧的明星 独角兽 何以如此惨淡收场?ofo何以如此迅猛地成功,又何以如此迅速地衰败?本期商业案例,《中国经营报》记者带你一起回顾ofo的勃兴与速衰,和由此带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1.资金之困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从2015年到2018年四年时间里,ofo先后获得了11轮融资,总额度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不过,无限风光背后,深藏的隐忧却逐渐浮现。

  2018年年底开始,ofo陷入资金链危机,并因无法退还押金饱受诟病。当年12月17日,ofo上线退押金系统,24小时内申请退押用户突破千万。随后,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黄车黯然宣布破产,时年27岁的开创人戴威被并入失信名单。

  戴威是那种别人眼中含着金钥匙诞生的人,不仅家庭条件好,学习好,还从小当班长,属于那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后来还成为北京大学高才生、北大学生社团领袖。

  在共享出行的刺激下,2014年,刚刚大学结业的戴威看到共享单车的广阔发展前景,于是便喊上自己三个好友一同开办了ofo这一共享单车品牌。四人选择在北大校园内投放2000辆共享单车,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牛刀小试,反响良好。ofo迅速走上扩张之路。

  不过,前期单车的定制生产和后期的维护保养都要投入大量费用,ofo要快速发展务必找到投资金主。好在当时国内正处于投资热的时代,共享单车的新颖模式很快吸引了投资者们的关注,其中有投资界的大佬金沙江 创投 的董事总经理朱啸虎。

  当时,有人问朱啸虎:“为啥投ofo?”朱啸虎回答:“因为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两百元,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元,两百元可能四十天就挣回来了。加上维护成本、偷窃、损坏,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挣回来了。三个月能挣回投资的商业模式,是非常不错的商业模式。”

  有了资本的加持,ofo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6年12月,小黄车走出北京;2017年,小黄车就迅速走出国门。从走出北大校园一直到铺向海外市场,ofo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新颖的商业模式和“明朗”的商业前景,吸引了众多资本的涌入,各种颜色的单车开始充溢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其中就有和ofo缠斗的摩拜单车。

  谁铺的城市越多,谁的市场份额越大,拥有更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能击垮对方。市场各方暗自铆劲,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融资、烧钱、抢地盘的拉锯战。

  2016年10月,ofo完成滴滴领投的1.3亿美元C轮融资后,开始招聘大量的运维人员入驻三、四线城市,开启了全国性的疯狂扩张和补助大战,并宣布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在2017年春节后,ofo计划将覆盖城市数提高到100座城市以上。2017年7月,ofo进入泰国市场。随后,ofo在国外市场迅速扩展到21个国家。

  有了巨额资本的加持,互联网烧钱模式开始上线。

  典型的互联网烧钱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大量投入资金,通过补助、降价等行径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的一种经营策略。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互联网企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在新兴市场或新技术领域。互联网企业通过烧钱来迅速抢占市场,形成垄断地位,然后再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或添加增值服务来盈利。

  通俗地说,就是先用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击败对手,形成行业垄断地位后,再独享收益。

  为了抢地盘和击败对手,一时间,免押金、免租金、一元骑活动雨后春笋。高峰期,小黄车每天能烧掉4000万元人民币,烧钱速度惊人。

  谁的资本更雄厚,谁就能笑到最后,问题是对手的家底也很厚。虽然小黄车背靠滴滴、小米、经纬中国、中信产业基金、云璟等资本大佬,但摩拜也毫不逊色,背后有腾讯、红杉资本、携程、华住酒店等资本的支持。

  而且一个城市的成功,其实不等于所有城市的成功,一线城市的成功,其实不等于三、四线城市的成功,这其中,ofo忽略了用车者的人性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也忽略了对手的顽强和背后投资人的力量。

  而那些年拿投资拿到手软的戴威,因为投资人的钱来得容易,更想独自战斗,并且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

  不仅在快速扩张和补助大战中持续烧钱,据ofo员工透露,戴威还我们时常在微信、钉钉等工作群狂发红包,2017年年会上,戴威亲自送出数百万元的期权和几十万元的牧马人汽车。哪怕在公司最缺钱的时候,戴威也花费1400万元发射卫星。

  僵局持续到2017年年底,朱啸虎劝两家握手言和,与其毫无意义地打“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不如放大格局、共同发展,却被戴威一口回绝,“资本要理解创业者的梦 想和决心”。

  对这场长期拉锯战,戴威自信满满,可朱啸虎却没了耐心,他将所持ofo股份以30亿美元卖出,套现离场。

  朱啸虎在ofo最期望的时候扶持了ofo,但资本是无情和逐利的,资本可以选择ofo,也可以放弃ofo。正如尔后滴滴和ofo的分道扬镳。

  中国政法大学流传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ofo之所以走向败落,首要原因就是资金链发生断裂。而资金链之所以断裂,是因为资本不再热捧。 共享经济 ,包含以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刚出来时,资本非常热捧。但事与愿违,由于美团和摩拜,滴滴和ofo间的微妙关系,造成摩拜和ofo间的合并几乎不会。加上现在竞争压力大,有大量的车经历3—4年时间需要大规模换车和维护,成本太高。

  “资本投入不会是无底洞,我国的资本很澎湃但没有持久耐心。”朱巍对记者表示,互联网 共享经济 本质是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没有老二,持续烧钱的进程中,如果大家不看好你,或有另外好的点出来,你马上就会变成弃子。

  其实,开始时ofo的确不缺钱,缺的是对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商业的本质不光是增长还要有效率,没有效率的增长不是慢性轻生,而是加速轻生。ofo一直试图寻找一个可持续的收益模式,但始终没有找到。这使得公司在资金紧张时无法自我造血来维持运营。

  从意气风发的资本宠儿,到黯然退场的资本弃儿,ofo只用了三年时间。资本的追逐,曾让ofo在短短数年间就缔造起一个商业帝国;资本的逐利,则让这个商业帝国轰然崩塌。

  2. 决策失机

  低成本扩张VS高质量发展

  “全球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相比资本的取舍,更为致命的是,在公司发展战略上,ofo出现了数次大的战略错判。

  第壹个战略误判就是,想着用低质低成本和速度耗死对手,迅速结束市场争夺战。在戴威团队看来,用低价快速抢占市场才是关键。小黄车采用的是传统链条、充气轮胎,将每辆车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这样ofo就具备了成本优势,且能凭借足够多的投放量和轻便的骑行体验获得大批忠实用户。

  而摩拜采用轴承传动、防爆实心轮胎,还加入了 物联网 GPS、小型 太阳能 充电器等,光生产成本就高达2000元人民币,是小黄车的4倍,押金则是ofo的3倍。这么大的成本劣势怎么和小黄车竞争?当时连朱啸虎也认为“不消90天,共享单车之战就会结束”。

  但他们忽略了,背靠众多资本的共享单车市场是一场持久战,远不是一战能定胜负的。骑了一段时期后,人们就发现小黄车要么没气,要么掉链子,有的还被加私锁,勉强能骑的还不到一半。所以对于ofo,大家的普遍心理感受都是从期待、欣喜到最后的失望甚至愤怒。

  业内认为,ofo选择低价快速扩张模式的主要起因是,最初ofo在校园市场起家,大学生是素质较高的群体,同学间又相互了解,大伙都会比较珍惜自行车,而且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又集中的地方,大量的投放有助于快速占领市场。

  但当ofo走出校园,走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来到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到海外时,市场特性变了,客户群体变化了,而ofo没有时移世易、同步成长,还是那个象牙塔里的ofo。

  在监管持续规范后,疯狂投放的ofo来了一个急刹车, “共享单车已经饱和,不允许投放新车”。换句话说,此时共享单车间的竞争变成了“谁的车耐骑,谁就能笑到最后”。

  “低廉的配件和配置,给用户造成糟糕的体验,让ofo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小黄车因质量问题被淘汰,维修运营成本高企,小黄失去自己为数不多的优势。” 共享单车产业人士李荣阳对记者表示。

  同样因为廉价单车的高磨损率和高故障率,需要大量的维修和维护、服务人员,后期公司的高运营成本也会拖垮公司。

  而开始时摩拜单车为了保证耐用性和质量,比较粗笨,而摩拜单车的领导层放慢脚步,听取市场的声音,并投入大量金额进行研发,很快从最初粗笨、难骑的反馈中吸取教训,推出lite版本,变得越来越好骑,大家对摩拜单车的认可度更高,口碑更好。市场定位准确,又晓得反思,聆听消费者意见,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显然更容易笑到最后。

  “在大量引入资本和摩拜单车上市的环境下,戴威开始时为解决客户3公里出行的初心转变为打倒竞争对手的强烈欲望,将所有的钱用于打市场,而不是用在优化单车质量上,造成用户我们时常找不着能骑的单车,大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最终造成用户持续流失。”李荣阳说。

  毕竟,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在许多人看来,ofo的心中并没有服务大众的意识,有的只是KPI,只是市场占有率和投资人的钱,那市场和用户就会用脚投票抛弃你。

  另外,ofo在发展进程中,有几次错过解救自己的机遇。

  明明陷入极度缺钱的艰辛境地,还赶走大股东滴滴,间接失去了潜在金主软银,造成ofo资金链困境加剧。而除被滴滴收购外,ofo其实还有一条前途:与劲敌摩拜合并,停止无尽头的消耗战,但仍然被戴威团队拒绝了,这也让投资者心生不满,抱怨道:“他把自己的权益凌驾在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

  而2017年年底ofo与摩拜合并无望后,2018年又屡次拒绝滴滴的收购要约,ofo错过本就不多的自救机会。商业江湖就是这么残酷,一步错步步错,ofo逐渐滑向了深渊。

  3.管理之殇

  一票否决权和膨胀的欲望

  2018年12月,马化腾在“谁杀死了ofo”的朋友圈讨论中,评论称ofo衰败的根本原因,是veto right(一票否决权)。

  据了解,ofo内部拥有5个“一票否决权”,分别是:戴威、滴滴、阿里、经纬和金沙江 创投 。这种一票否决权的分散,直接造成ofo在关键时刻无法作出有效决策,从而错失了挽救公司的机会。

  据说,在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时,ofo曾尝试引入软银的15亿美元投资,但因滴滴的一票否决而告吹;后来与摩拜合并的方案,则遭到戴威的否决;而滴滴有意收购ofo,却因阿里的一票否决而未能成行。这些关键机会的错失,最终造成了ofo的溃散。

  这其实也好理解,投资人委派的董事为维护各自投资方的利益,会干预公司具体运营,但投资方对公司发展方向的领会往往又和开创团队不一样,投资方大多想尽快回本,开创团队却对业务有着更深远的规划。

  “站在资本的视角,滴滴保护自身利益无可非议,但在戴威看来,滴滴的做法难以接受,于是他选择最强硬的形式进行还击,却因此斩断了ofo自身的钱财链。”李荣阳说,而ofo前期激进的扩张使其很难支撑庞大的单车规模运营,资金链断裂、供货商翻脸、员工离心离职,ofo来到了至暗时刻。

  ofo的失败给创业者和投资人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是:公司在关键决策上需要保持统一,避免多头领导造成决策混乱。为了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开创人应掌握充分的投票权以保持对公司的控制。这可以通过股权架构设计来实现,好比在董事会分配权力时,应有主次之分。

  这是ofo管理失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实,经历了野蛮生长后的ofo各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ofo的危机从内部开始发酵。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急剧的扩张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小黄车也同样如此。在管理上,ofo这个被资本迅速催大的企业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ofo早期的企业文化氛围就像高校中的学生会组织,随性、松散、粗放、缺少治理章法。

  好比运营方面,为了业绩,有人虚假申报人员数量,多领薪水;好比维修方面,有员工钻各种空子,多赚各种各样的钱,大量的内部员工爆料说小黄车的钱太好挣了。

  因此短短一年后,小黄车由于内部管理的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

  作为刚大学结业的创业者戴威,有理想、有目标、有冲劲,但也正是他的学生气,让团队管理松散,缺少对艰难的准确认知和灵活应对,在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本和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表现出不专业和不成熟的一面。

  朱巍认为,ofo的失利无疑与其自身平台的发展、企业文化、建立者的思维都有直接关联。保持独立和傲气都需要本钱,ofo冒犯了滴滴、阿里,尤其是在自身造血能力不强,行业的天花板已现的情景下,冒犯金主的后果很严重。

  “企业发展速度太快,管理很难跟上,如果ofo用十多年一步步发展起来,还会好些,但短短几年就膨胀到这么大,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李荣阳对记者表示,企业管理真的是一个高复杂度的问题,一个新创业者想要管好一个大企业,尤其是短时间发展起来的企业很难。

  极速膨胀的ofo,就像几岁智商的小孩却拥有成人般的身体,难以驾驭、最终失控。

  曾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备受资本青睐,催生出一系列 共享经济 ,然而在资本疯狂烧钱、野蛮生长的模式下,包含ofo在内的大量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倒下。

  ofo无节制扩张的表现,是造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扩张其实不是ofo独有,而是 共享经济 在我国的共同遭遇。因为不依赖资本迅速铺开和抢占市场,就意味着出局。

  同时,共享单车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法规问题,如道路停放、占据公共空间等,这些问题给共享单车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随着更多出行方式的涌现,用户对共享单车的切实需求相应减少,部分转向其它出行方式,如网约车、电动车等。

  仅在2017年,众多共享单车就逐渐出局。6月13日,悟空单车退出市场;21日,3Vbike单车停运;7月17日,小鸣单车爆发退押金潮;8月2日,町町单车被并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9月17日,部分地区开始清理酷骑单车;11月16日,小蓝单车宣布解散。

  当时,已经倒下的ofo还时不时因为“花式自救”上热搜,而它曾经的对手也都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如今,市场上的共享单车主要由哈啰、美团、青桔三家品牌主导,他们身后分别站着阿里巴巴、美团、滴滴三大互联网巨头。

  整个行业也在监管之下从疯狂烧钱走向良性竞争,从大规模投放比拼到如今的重视运营效率PK,共享单车行业也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发展到目前更加规范理性的阶段。

  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熬过了寒冬,但ofo却已感受不到春季了。当戴威在2017年喊出“ofo会和Google一样改变世界”时,正处于巅峰和各路聚光灯下的他那时肯定没想到,ofo只是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

  观察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从ofo的勃兴和速衰中,我们可以窥见各种所谓新兴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一个曾被视为创新标杆的企业,在短短几年内便走向没落,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ofo的失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流量经济和互联网烧钱模式。在追求市场份额和流量的进程中,ofo忽略了用户真实需求和服务品质。大量烧钱虽然能造成短时间繁华,但若无持续的用户留存和转化,终归是昙花一现。

  迷信资本和流量,却从根本上忽略了用户体验和挣钱的理论,本身的收益模式也不清晰。ofo在极速膨胀进程中,迷失了自我和初心,未能对共享单车的模式和产品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优化,未能解决用户的槽点和需求,也未能形成稳定的用户群和忠诚度。

  在这种情景下,小黄车的结局基本是注定的。

  历史无数次告知我们,真正能赢得市场的,一定是用心对待消费者,提供好用产品的企业。真实的商业模式应当能够抵御市场的波动,穿越经济周期,而不只是短暂的热情。

  ofo小黄车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在于不负责,对用户不负责,对投资者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因此,企业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更应尊重商业规律,关注用户的长期价值和满意度。

  短短的两年间成功推向市场,覆盖两亿多用户,共享单车因为软件App+硬件单车的双轮驱动,并融合了 线上线下 的创新模式,催生出一系列 共享经济 ,而被评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作为共享单车的首创者,ofo虽然已经倒下,但它掀起的 共享经济 热潮还在持续, 共享经济 模式对用户的教育意义影响深远,而它的成功和失利仍然值得后来者细细体味。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