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直重申要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近日政策终于落地。为啥要强调市值管理?哪些公司股票价格将从中受益?无妨一一道来。
“市值管理指引”出台
最近“市值管理指引”正式稿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实施,和前阶段征求建议稿相比,在强制性、措辞方面有一定变化。
首先,增加应制定市值管理制度的覆盖指数。除沪深300、科创50、科创100、创业板指、北证50外,新增中证A500、创业板中盘200指数。这些指数的成分股所对应的上市企业,基本上可以说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都要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进行市值管理。
其次,对超过12个月处于“破净”状态的企业提出强制性措施。所谓“破净”,就是每股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
对超过12个月处于“破净”状态的上市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要求:“应当制定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相关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可执行,不得使用容易引起歧义或误导投资人的表述。长期破净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估值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后需要完善的,应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
第叁,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 股权激励 、回购、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种手段维护公司股票价格。
第四,明确监管措施,可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示警示函等措施。同时增加一项董秘义务——向董事会及时报告可能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重大舆情。
为啥要强化“市值管理”
所谓“市值管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好好管理你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个公司上市后,理论上不应该出现长时间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的状况,况且很多“破净”公司还可以。像房地产企业,由于疫情、去杠杆等原因造成连续几年大面积破净,是属于比较特别的情景。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统计显示,目前需要市值管理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央企。 国企改革 进行了很多年,强调国企要成为国有资本的“看家人”。然而,现实中却一直很难落实。
当前A股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海外资本假如想要投资中国资产,只要在二级市场买入就可以用五折、四折的价钱拥有优质的人民币资产——这不是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么?
因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推动国资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上有所建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估值修复的进程中蕴藏着众多机会。
优质 破净股 一大把
衡量“破净”状态的指标是“市净率”(PB),即每股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3元,而每股净资产为6元,则PB为0.5倍。
截至11月19日,在沪深300、中证A500、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这五大股指样本股范围内,处于“破净”状态的上市企业超过110家。
如果再增加一个体现挣钱能力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令ROE大于5%,筛选下来就只剩下60家企业了。如果倒序排列,前15家企业中有12家是银行。尽管今年银行股表现不错,尽管银行一直是分红大户,可是银行股票价格就是这么低——国资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实在是着急啊。
另外,基建、房地产、石化、钢铁、煤炭、机械、公共事业——这些中国经济的基石、命脉都是“ 破净股 ”大本营。
在“市值管理”的推动下,未来这些优质的“ 破净股 ”很可能会发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