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被称为“最强地级市”,其实不是徒有虚名。2024年上半年,苏州GDP达1.21万亿元人民币,居全国城市第六,是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
苏州科创产业表现强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壹;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居全国第叁,仅次于上海、北京。
苏州科创为何得以脱颖而出?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 苏州高新 区(虎丘区)长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天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科创企业基数大,加之科技金融创新,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领先是一定结果。
徐天舒指出,虽然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多于深圳,但务必承认 深圳市 的整体科创能力仍然领先于苏州。
徐天舒在苏州生活近50年,长期研究苏州产业经济发展。他早年曾被派驻到北方大城市从事制造业管理工作多年,既熟悉苏州这几十年来的产业发展历程,又能跳出苏州看苏州。
“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领先是一定结果”
时代周报: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叁,仅次于上海、北京。苏州为何可以脱颖而出?
徐天舒:首先,苏州科创企业基数大,得益于苏州较早地重视科技投入和吸引高端人才;其次,苏州较早地学习了国外发展产业的经验,重视科技金融的创新;第叁,苏州充分尊重金融发展的规律,融资上市是创业基金、产业基金价值实现的渠道,只有让金融从支持实体经济中获益,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时代周报:苏州拥有超2.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居全国第壹,苏州为何能汇聚这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徐天舒:这么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其实不是一下冒出来,而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过去几十年,苏州发展历经屡次转型,从最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上世纪90年代外资涌入成为制造业中心,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发展。
近十年来,当地的资源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加剧紧张,苏州务必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向产业科创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定位实施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苏州一方面引进大院大所,另一方面不断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带着技术资金回来创业。
另外,苏州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产业链也吸引着拟设立的科创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中小企业,并形成一个互相增进的格局。
时代周报:在链接金融资本方面,苏州为这些科创板企业提供了怎样的土壤?有哪些值得其它城市学习的经验?
徐天舒:苏州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本地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作用。
苏州的科技金融服务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含“工业+金融业”相互增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重点缔造“银行+财政”联动,施展风险补偿资金池托底作用;“线下+线上”联动,施展政务服务政策服务器作用;“产业+基金”联动,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债权+股权”联动保障财政持续收益,为科创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无形资产+金融”的融资方式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这些苏州实践经验,可以说较为完善地构建了当前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极大地增进了新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苏州需要更高等级的科创产品、技术、成果”
时代周报:苏州被我们时常拿来和深圳比较,苏州科创板企业数量超过深圳,但整体科创实力似乎仍有差距。
徐天舒:苏州的科创板企业数量超过深圳,可是 深圳市 的整体科创能力排在苏州前面,这是事实。苏州也一直正视这一现实。
改革开放早期,苏州大量企业从事“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中国加入WTO后,苏州许多民营企业给外资企业做配套,成为它们全球供应链的一环,产业链掌握的自主权较小。
近年,苏州意识到这个问题,强化了自身科技创新和高等级人才的引进。我想苏州和 深圳市 的距离会逐渐缩小,可是深圳始终是我们苏州学习的模范。
时代周报:今年9月末,苏州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8条举措,简称“苏州科创18条”。你如何看待“苏州科创18条”?哪些措施值得重点关注?
徐天舒:各地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都是互相学习的,深圳会关注苏州的科创政策,苏州也会参考学习 深圳市 的,甚至国外的经验。
因此,各地出台的科创措施其实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不同,但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各地拿出的科技创新措施是否最适合自身在特定发展阶段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
“苏州科创18条”当中,我比较看重的是科技政策的激励作用。以前较多采用了简单奖励的措施,可是未来要从制度设计上去推动科技创新。我想这个更为有效,苏州现在也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时代周报:作为最强地级市,你认为苏州的科技创新面临哪些最大挑战?
徐天舒: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已经被赋予了缔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
苏州作为 江苏省 最大的工业城市,承担了缔造产业科创中心主承载区的任务。因此,苏州身为一个地级市,还需要砥砺奋进,继续努力,产出更多更高等级的科创产品、技术和成果。
“跨境贸易增幅抵补一般贸易降幅”
时代周报:你认为科技创新对于苏州经济增长起了多大的作用?
徐天舒:可以很清楚的说,近十年来,科技创新在推动苏州经济增长当中施展主要的作用。
苏州跟其它一二线城市一样,劳动力、资金使用效率、土地等要素已经达到了高效利用,资源要素受限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这样的情景下,苏州再依靠之前的粗放型投入,已经没法再去撬动经济,它的边际效用在不断递减,所以也只能靠科学技术投入和高条理人才的科研产出来推动经济增长。
时代周报: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之前外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规模较大。若未来外企投资意愿下降,苏州的外贸会受到影响。
徐天舒:这是你的一种假设,退一步讲,即便外企投资意愿下降,也不代表我国的外贸会下降。我们跟世界交往不仅是吸引资金,外贸的高质量发展,更在于能在多大水平去参与国际竞争。
科技创新也能增进外贸发展。据我了解,苏州近几年通过 跨境电商 的发展,尤其是科创产品的跨境平台输出,基本上把一般贸易暂时的下降额度抵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