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中法美三国院士齐聚广州,为建设 健康中国 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襄盛举!11月25日至27日,由广州医科大学(简称“广医”)主办,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中法联合科研基地)承办的免疫学前沿学术峰会(广州)将在广医举办,诺贝尔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杰马里·莱恩、布鲁斯·比尤特勒,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法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全球免疫及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云集,共谋免疫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
时值设在广医的全球唯一一个以霍夫曼教授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以下简称“免疫所”)投入运营十周年之际,广医缘何能吸引一众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咖?一切要从一只小小的果蝇说起。
小果蝇,大功臣为全球健康问题提供方案
作为一种常见昆虫,果蝇愿意在果蔬上吸食、产卵,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烦人精”,然而它也是科学家视之珍宝的“白老鼠”。
果蝇不仅繁殖速度快,容易饲养,便于观望,而且染色体数目少,不容易变异,更关键的是果蝇染色体和人的同源性高,人体75%-80%的已知致病基因与果蝇相似,因此它非常适合人类遗传学或疾病机理的研究。时直到今天日,已经有6项诺贝尔奖都与果蝇相关,可以说小果蝇已成人类免疫研究的“大功臣”。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法国科学家霍夫曼教授,便以果蝇为模型,揭示了果蝇Toll基因在识別感染源、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对免疫全面的领会,为人体先天免疫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为了加强中法两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在应对病毒、细菌、真菌和肿瘤等天然免疫相关疾病方面为全球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2013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经 广东省 和 广州市 政府倡议,霍夫曼牵头,广医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建立聚焦果蝇模式生物研究的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由霍夫曼任名誉所长。
免疫所在2014年正式投入运营。尔后,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免疫所牵头成立国家果蝇资源中心,该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果蝇突变体资源库,是国内最大的基于果蝇模型的免疫学研究基地,可支持在该领域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需求。可以说,果蝇成为广州免疫研究的“明星”助手。
“对于昆虫的免疫研究,未来也许会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霍夫曼表示,免疫所致力于建成顶尖的条件研究中心,主要聚焦于使用昆虫为模型的天然免疫基础研究,未来将在广医的医学环境下,扩展到医学应用,剖析机体识别感染性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和细菌的基本机制和随后控制防御反应的机制。不久前,研究方向扩展到了机体针对癌细胞的识别和防御反应机制方面,免疫所内数个小组合作紧密,将利用最新的研究手段针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免疫所特聘教授多米尼克·费朗东介绍,广东湿润的环境、复杂的生态系统利于多种细菌、真菌的散布和繁衍,免疫所落户广医不仅便于诸多相关研究的开展,更会让广东成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桥头堡”。
广东免疫学研究重要“引擎” 我国科研走向世界的“桥梁”
长时间以来,广东、广州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
免疫所所长焦仁杰教授说道,投入运营十年以来,该所通过中外合作,不断在免疫学领域取得突破。在《自然》《免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刊发文,建立了新的机体对抗肿瘤反应的动物模型,发现了新的识别肿瘤、病毒的天然免疫受体,扩展了不同物种的天然免疫抗病毒机制研究。
2018年,免疫所获批“111”国家级引智基地(2023年顺畅滚动);2020年广州医科大学免疫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2021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A类项目;2023年获批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免疫所成为广医甚至广东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引擎”。
焦仁杰认为,“近年来免疫所一无所获,这既得益于中法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更有赖于双方的互信与密切协作。”如今,多米尼克每年都要到访广医3-5次,每次逗留2-3周,边写论文边与学生频繁互动,以便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把握研究方向。即便在法国期间,他也投入大量时间在我国的课题上。
焦仁杰介绍,在合作机制建设上,免疫所做出了诸多创新。在课题合作方面,免疫所的课题组由中法双方共建,采用双边责任人制度,共同推动科研进展;在人员沟通方面,除法国教授屡次来访,中方的科研人员与学生每年至少有5人次前往法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进修,深化中法双方合作和友谊。
免疫所研究员陈笛对免疫所十周年的发展历程一清二楚,她既是双方合作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作为霍夫曼曾经的博士后,如今的CO-PI(共同项目责任人),她成了免疫所与霍夫曼沟通的重要桥梁,每天都要和他视频会议三十分钟以上。这种“师徒关系”率领她逐步走向世界,在国际前沿学术论坛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她看来,“中法双方在长期合作中建立了高度互信关系,这种信任基于双方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和真实的科研数据,又进一步为合作持续深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免疫所成了中法友谊的见证,也成了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的平台。霍夫曼2022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3年获首届 广东省 友谊奖。霍夫曼说,“我对免疫所的十年生日表示祝贺,更对它将来的十年布满期待。”
缔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办学特色化助力“弯道超车”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免疫所也在硕士、博士生等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免疫所拥有顶尖团队和先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在此学习、实践,学生将置身于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依托免疫所,广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建立了双学位博士生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中法两国的教育资源,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
“在免疫所建立伊始,学校就坚持要求进行本质合作。霍夫曼教授的管理也是严格、细致的。”广医党委书记唐小平强调:“教育不能‘凭空捏造’,人才要有国际视野,广医推动‘双一流’建设务必重视国际化办学,借助国际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免疫所组织学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有效培养了同学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每年进行的科学家互访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与国际同行深入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免疫所吸引和留住了免疫研究的顶尖科研人才,为国家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免疫所成立直到今天已培养37名博士生、143名研究生,其中获得中法双学位的博士生7名,中法共同培养的博士后十余名,还培养了包含获得 广东省 杰出青年人才项目的青年科学家数名。唐小平提出,“学校将以此模式为样板,缔造中外合作办学、科研的新范式。”
“对于同学的未来发展,免疫所同样提供了众多升学机会和广阔就业前景。”广医校长赵醒村介绍,得益于免疫学研究的广泛性,免疫所培养的结业生可以在免疫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就业,包含科研机构、高校、医院和生物技术公司等,其在国际化环境中学习和科研的经历将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另外,免疫所还为不同精湛的本科生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科研一线获得实践经验,提前感受科研工作的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确定将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
“国际化办学是一流大学的鲜明特征,免疫所以其深度的本质合作,成为广医国际合作的典型。推动国际化办学,正是广医‘双一流’建设实现不同化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接着,学校将继续支持免疫所的建设,探索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推动免疫所更好地发展,并避免疫学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多个学科高质量发展。”赵醒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