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汽车城市大洗牌 新晋-中国汽车第一城-提前揭晓?

【新能源汽车】汽车城市大洗牌 新晋-中国汽车第一城-提前揭晓?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1 3:49:55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说起中国汽车城市,燃油车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上海、广州、长春等。在新能源汽车初起阶段,传统汽车名城凭借燃油车“长尾”仍然稳居前列,西安、深圳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时间来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的新高,把燃油车产量为0的深圳,推到了全国城市汽车产量前五名的位置;长沙、合肥、常州等城市也快速成长。

  2023年,全国城市汽车产量前五名分别为:广州(317.92万辆)、重庆(231.79万辆)、上海(215.61万辆)、深圳(178.6万辆)、长春(155.8万辆)。其中,广州已是连续5年全国第壹。

  进入2024年,燃油车逐渐衰落、新能源快速增长的态势仍然持续,城市汽车产量排名也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在产量冠军的争夺上,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深圳已经实现对重庆、广州的反超,跃居全国第壹。

  而根据深圳官方最新公布的预测数据,结合其它汽车大市目前发展速度,几乎可以提前确定,今年的汽车产量冠军将花落深圳。深圳不仅将成为“中 国新能源 汽车第壹城”,也将成为新的“中国汽车第壹城”。

  这时,一批重手押注新能源赛道的新汽车城市集体崛起。以燃油车为主的传统汽车城市阵营,则在市场剧变的冲击下撕裂分化,有的挣扎沉溺,也有的蝶变升级。整个中国汽车城市的竞争格局,正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洗牌。

  “中国汽车第壹城”将易主?

  昨日(11月29日),深圳政府新闻办召开2024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新闻发布会。会上最大的新闻不是深圳即将召开全球招商大会的消息,而是深圳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鸣透露的一个数据。

  黄鸣向现场和线上参会的新闻媒体宣布,预期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超过28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这虽然只是一个预测数据,但因出自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官员之口,其可信度毋庸置疑。

  这一数字,放在全国汽车制造大市的竞争格局下,将处于怎样的位置?

  目前,其它汽车大市并未发布年产量预测数据。第壹财经记者查询国家统计局、各地统计局及官方媒体公布的整车生产数据发现,去年汽车产量前二的城市广州、重庆,今年1-10月的汽车产量分别为199.68万辆、195.8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22.3%、6.1%。

  去年第四名的深圳,没有直接公布今年前10个月汽车产量。据《 深圳特区 报》10月29日报道,前三季度 深圳市 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去年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3.5万辆,由此可推算出,今年前三季度, 深圳市 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82.9万辆,已接近广州、重庆前10个月的燃油+新能源汽车产量。

  去年第五名的长春,今年前10个月的产量为122.9万辆。从广州、重庆今年前10个月的产量和增速来看,正常情境下,也很难用剩下2个月时间达到深圳预计的280万辆产量。

  另外,产量规模更小的合肥、西安、武汉、芜湖、北京等主要汽车产地,暂时更不足以竞争“中国汽车第壹城”之位。

  由上可知,虽然2024年还有1个多月才会结束,但今年的“中 国新能源 汽车第壹城”及“中国汽车第壹城”之争,实际上已基本没了悬念。不出意外的话,深圳将史无前例地拿下“双料冠军”,而此前连续5年连任“中国汽车第壹城”的广州,将与重庆为第贰把交椅展开激烈争夺。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许多人其实不晓得,仅仅二十多年之前, 深圳市 的汽车工业还是一张白纸。如今,深圳即将蝶变为“中国汽车第壹城”,堪称这座城市缔造的又一奇迹。

  在此进程中的贡献, 比亚迪 不得不提。

  11月18日, 比亚迪 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在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 比亚迪 小漠工业园举办。 比亚迪 成为全球第壹家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

  2003年, 比亚迪 开创人、老总兼总裁王传福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踏上了逐梦汽车之路。这也是深圳汽车工业的起点。

  汽车业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传统燃油车技术已接近极限,中国企业已没有后来居上的机会。而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年前还相当于一片无人区,这可能是我国车企唯一的突围方向。怀揣造车梦的王传福和深圳一拍即合,携手启动了十年磨一剑的创业。

  2008年, 比亚迪 发布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动汽车F3DM,正式走上新能源之路。2015年, 比亚迪 超过 特斯拉 和日产,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2021年, 比亚迪 成为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00万辆的企业。2023年4月, 比亚迪 在全球率先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2024年11月, 比亚迪 成为全球第壹家千万辆级 新能源车 企,也是国内产销量最大的自主汽车品牌。

   比亚迪 的迅猛成长也促进了 深圳市 的汽车产业,甚至有力拉动了 深圳市 的整个工业经济。深圳于2022年第壹次跻身“中国工业第壹城”,2023年成功卫冕,这背后就有 比亚迪 和“迪链”企业的重要贡献。

  业内周知,虽然 比亚迪 是全国布局,在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济南、郑州、襄阳等多地都有生产线,但深圳仍然是公司总部及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 比亚迪深圳市 的整车产能将新增百万辆。

  在产业龙头 比亚迪 的带动下,深圳迅速成长为中国甚至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今年11月14日,中 国新能源 汽车年产量第壹次突破1000万辆,其中深圳占比近1/5。

  目前,深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2700家,已经构建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圈。除了深圳本土,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一个集动力电池、高性能材料、零部件加整车制造、港口运输的全产业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也已初具规模。

  深圳同时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高地。 比亚迪 、华为等龙头企业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刀片电池 、DM5.0、鸿蒙座舱、乾崑智驾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加速迭代,元戎启行、速腾聚创、卓驭科技、 汇川技术 等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企业跨界合作、融合创新,黑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上车应用。

  不止是研发制造,深圳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先锋。

  据黄鸣介绍,今年1-10月,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75.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19万辆,存量占比达27.4%、充电基础设施超过40万个,密度全国领先,光储超充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

  深圳还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示范引领全国。面向道路测试、准入登记、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圳在全国率先搭建“特区立法+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标准”政策法规体系,缔造自动驾驶出租/公交、无人物流车、无人环卫车、智能集卡等多元创新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区域面积走在全国前列。

  为了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含深度”,近年来,深圳加快建设“海、陆、空、铁”国际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拥有294条国际航线、95个友好城市、26个友好港口,31个海外经贸服务处,这些全球密布的网络渠道,都在助力包含深圳在内的全 国新能源 汽车“走出去”“卖全球”。

  2023年8月,深圳工信局发布《加快缔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如今,上述目标实现的时间有望大幅提前,而深圳还在不断加速。

  为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圳委市政府近期成立了增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专职部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力争三年实现产业增加值、链上企业数、科技创新成果、汽车出口规模等重要标志再翻倍。

  作为首任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的黄鸣,在昨日的发布会上预告,下一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有一批重大举措推出,包含百亿级规模产业基金蓄势待发、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政策突破在即、一条龙出海综合服务平台即将运作、车路云试点城市建设快马加鞭。

  汽车城市大洗牌

  深圳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以 比亚迪 为代表的“穷小子”的逆袭,也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市场格局的“洗牌”。

  这一过程,在企业层面体现为 新能源车 企和相关产业链异军突起,传统燃油车蒙受巨大冲击,产销量节节败退;在城市层面,则体现为一批新能源汽车城快速成长,老牌燃油车制造基地不得不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在上述汽车产业大变局中,同属 广东省 城市的广州、深圳,恰是一组鲜明的对照样本。如果说深圳已在新能源汽车道路上初战告捷,广州则仍然在传统燃油车的下滑通道里苦苦挣扎。

  广州是国内最早发展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2006年,广州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就已经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广州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但在从天而降的新能源浪潮中,广州在犹豫中落伍了,在传统燃油车产业备受冲击的情景下,却未能在新能源汽车上迅速支棱起来。

  2023年,广州以317.92万辆的产量连续第五年荣膺“中国汽车第壹城”,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65万辆,大约只有上海的一半, 深圳市 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七。今年以来的情景硬是不容乐观。其中,龙头企业 广汽集团 前10月累计产量150.18万辆,同比下降26.47%;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32.44万辆,同比下降29.01%。

  汽车产业的困顿直接影响广州的整个工业形势。今年1-10月, 广州市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2.9%。重点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6%,是最大拖累因素。2022年以来, 广州市 先后出台多项支持汽车产业焕新发展的重大政策,去年还迎来了一位有着二十余年汽车行业工作经验的新市长,广州汽车产业正奋力脱困。

  相比之下,在押注新能源赛道的城市中,除了深圳,还有多个城市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包含多个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汽车城市,如上海、重庆、柳州、合肥、西安,和一开始就聚焦新能源的常州等。这些城市,组成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汽车城市“新贵”,其中,合肥、常州两市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合肥是继深圳之后爆发的又一新能源汽车重镇。根据 合肥市 工信局数据,截至10月21日,今年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可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这意味着,合肥有望超过上海和西安,一举跃居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第贰名。

  近年来,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为“首位产业”,先后出台多份重磅文件,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愿景。目前,合肥已拥有江淮、大众、蔚来、 比亚迪 、长安等6家整车生产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去年全部汽车总产量达134万辆。随着 比亚迪 、长安等 新能源车 厂产能爬升,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放量增长是瓜熟蒂落的事情。

  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起步不早,但决心很大。2013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未成气候、国外先驱 特斯拉 濒临破产的情势下,常州毅然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产业。十年下来,常州集聚起3400家新能源相关制造企业,获得工信部颁证的“中 国新能源 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7681亿元人民币,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一半。今年1-10月, 常州市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新能源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8%,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5.0%。

  常州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深受包含整车企业在内的各种新能源企业欢迎。今年10月、11月,理想汽车的第100万辆整车、 比亚迪 的第1000万辆整车,先后在常州下线,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证明。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新能源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  【乘用车】  【新能源车】  【*ST威帝】  【供应商】  【反对票】  【山子高科】  【银亿股份】  【戛然而止】  【汽车整车】  【显示面板】  【OLED】  【两市成交额】  【SUV】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