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消费者发现,自己的“运费险”权益被平台取消了,一些商家也开始关闭这项服务。
运费险,全称为退货运费险。望文生义,它就是为了退货而诞生的。的确,在电商行业还是粗放式发展的时代,没有比“包退费”更能吸引人激动下单的理由了。毕竟有了“后悔药”,线上购物的虚拟感与不安全感大幅下降。同时,“先买回来瞧瞧”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网购习惯。也因此,自20十年问世以来,“运费险”广受欢迎,随后与电商行业深度绑定,并成为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之一。
为何几乎已成网购“标配”的运费险,如今却让有的消费者“求而不得”,也让一些商家“避而远之”?现实有些讽刺——当年为解决消费者退货难槽点的运费险,眼下反而成了商家的槽点。
其实,运费险从不是免费午餐。可当消费者习惯了这服“先买后退”的后悔药时,其副作用却大多由商家承担了。好比在一些服装行业,很多消费者习惯“试衣间式购物”,让商家的运营成本陡增,又有苦难言。
然而更为致命的,还是职业退货人的搅局。运费险不仅沦为其非法牟利的工具,“薅运费险”甚至发展成一条黑灰产业链。在这条链里,上游有人将“薅运费险”包装成创业项目,用刷单的蝇头小利,不断吸引着新鲜血液加入,让平台的封号责罚沦为“无用功”。而在下游,甚至有一些快递网点与职业退货人沆瀣一气,利用低价运费相互达成“默契”,用不存在的包裹“自销自退”,让诈骗运费险的“生意经”在某种水平上实现了闭环。
近年来,受职业退货人所累,运费险已成为很多商家“不能承受之痛”。虽说被薅的运费大多由保险公司承担,但大量骗保的订单不只造成了投保成本的增加,先行垫付的运费成本和随之引发的人工与折损等费用,同样是小数怕长计。如此看来,商家放弃运费险,其实更多的是自保之举、无奈之选。而这些“假下单、真骗保”的表现,已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增加了商家、平台、保险公司及消费者的成本,也影响着电商生态运转中的信任体系。简言之,他们薅走了运费,但留下了未知风险。这明显不是行业所乐见的。
毫无疑问,运费险能有效分担买卖双方的成本与风险,可一旦成本的天平失衡,既让商家被额外的运费险成本压得喘不过气,又让消费者权益失去保障时,如此运费险显然背离设置初衷。对此,除了要持续加大打击“灰黑产”的力度之外,完善现有的赔付机制或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眼下,甭管是个别消费者的随性所为,还是少数职业退货人的挖空心思,运费险被“滥用”的背后都说明,产品已经有些不达时宜,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作出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