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 郑州市 人民政府印发《加快建设体育郑州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成400块体育场地,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公园1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全面建成主城区“15分钟健身圈”,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建成一场一馆一公园(体育场、全民健身馆、体育公园),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到2035年,新建或改造专业性大型场馆5个,具备承接国际专项赛事和全国性大型综合赛事能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平方,新建或改扩建标准体育公园32个,全面建成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缔造体育赛事名城。坚持“以赛引人,以赛育产,以赛惠民,以赛兴城”的发展宗旨,努力建立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构建短线与长线、城市形象与赛事形象、体育与商业相结合的体育赛事发展格局。
支持登封市缔造“功夫之都”,支持荥阳市缔造“象棋之都”。持续办好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黄河马拉松等大型国际赛事。
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强化与知名赛事公司合作,引进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体育赛事,借助赛事平台,持续扩大郑州的城市影响力。
加快建设体育郑州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体育郑州的决策部署,充分施展体育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体育郑州品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某某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主席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演讲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方向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宗旨,加快推进体育郑州品牌建设。以构建更高水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增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 、体育文化、体育治理等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体育与教育、健康、旅游、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发展,缔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使体育成为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志性事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体育郑州建设成效显现,基本建成体育强市。完成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河南省 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成绩位居全省龙头地位, 体育产业 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体育产业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65%,体育文化双创成效彰显,国际交流明显增加,智慧化体育平台基本建成,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35年,体育郑州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建成体育强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全市 体育产业 总规模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体育产业 总产出、 体育产业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4%,体育文化双创成效明显,国际交流更加活跃,智慧化体育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更高水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夯实体育强市建设根基
1.实施全民健身补短强基工程
(1)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编制出台《 郑州市 人民政府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郑政〔2024〕16号)。坚持“重点投向乡村、面向基层群众、覆盖全年龄段、小规模高标准”的准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施展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逐步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短板,构建更高水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高品质生活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和风险管理制度。
(2)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计划编制出台《 郑州市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要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并入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公告》(中办发〔2021〕61号)中“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很多于0.1平方或室外人均用地很多于0.3平方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并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中“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的规定。基本建成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全民健身综合馆,形成以区级健身中心为引领、以街道级健身中心为特色、以社区级健身中心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
(3)盘活全民健身存量场地设施。做好已建成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工作。老旧小区要积极创造前提配建健身设施,实施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夜间“点亮工程”。统筹推进“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场地设施安全物理隔离改造与开放使用,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竞技训练、保障赛事活动、向社会开放。
(4)建设全民健身新场景。依托各地自然条件(城市金角银边、公园、游园、绿地、廊道、沿河两岸等),积极缔造“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绿色模式,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爬山步道、户外营地、研学旅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缔造“‘郑’享自然”的健身综合体。在依法依规完成相关用地审批的条件上,提倡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资源,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
(5)推动场馆运营增效和管理服务升级。以申办全运会为目标,着力推动高标准体育场馆建设。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无障碍建设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达标率达到100%。落实体育场地设施产权单位管理维护责任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政府托底、群众满意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维护新机制,实现低免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的治理机制体制。
到2025年,建成400块体育场地,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公园1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全面建成主城区“15分钟健身圈”,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建成一场一馆一公园(体育场、全民健身馆、体育公园),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35年,新建或改造专业性大型场馆5个,具备承接国际专项赛事和全国性大型综合赛事能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平方,新建或改扩建标准体育公园32个,全面建成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房保障局、市城建局、市城管局、市园林局、市教育管理局、市林业局
2.实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工程
(1)优化体育赛事培育机制。遴选一批有潜力的赛事,制定包含赛事定位、目标、类型等内容的战略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赛事宣传推广,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加强赛事组织和管理,确保赛事公平、公正和顺畅进行。加大对体育赛事运营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训练单位、学校、企业间的赛事活动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赛事理念和经验。定期发布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
(2)构建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依托郑州国家级都市圈人文、资源和发展优势,充分施展“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作用,着力缔造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构建富有郑州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主题赛事活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3)开发区域品牌赛事。鼓励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依托区域体育资源优势,积极缔造、擦亮武术、象棋等全民健身活动赛事品牌,形成“一区一品”品牌赛事活动。科学合理安排赛事布局,依托自然资源天赋、气候特点、公共资源等条件,从空间聚集和时间覆盖的视角,合理优化赛事时空分布体系,扩大赛事效能,提升登封市少林功夫、巩义市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等系列自主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
(4)常态举办主题赛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培育节庆、红色、行业等全民健身主题赛事活动品牌,鼓励赛事活动“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全年不断线”。
(5)持续推广系列赛事。高标准举办黄河系列、快乐家庭系列、千村百镇系列等全民健身百项赛事系列品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好节日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三小球”城市联赛。计划编制出台《 郑州市 社会力量办体育赛事活动奖励扶持办法(暂行)》等有关规定。
(6)缔造体育赛事名城。坚持“以赛引人,以赛育产,以赛惠民,以赛兴城”的发展宗旨,努力建立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构建短线与长线、城市形象与赛事形象、体育与商业相结合的体育赛事发展格局。支持登封市缔造“功夫之都”,支持荥阳市缔造“象棋之都”。持续办好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黄河马拉松等大型国际赛事。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强化与知名赛事公司合作,引进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体育赛事,借助赛事平台,持续扩大郑州的城市影响力。
到2025年,全市年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1000场次以上,力争承办国际单项赛事2次,全国单项赛事1—2次;到2035年,全市年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2000场次以上,每年承办国际单项赛事3—5次,长期承办国际单项赛事1—2次,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1次。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教育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市卫健委
3.实施精准健身指导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健身精准指导。以党建为引领,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体育俱乐部为主体、全民健身站点(爱心体育驿站)为阵地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推动开展科学健身精准指导“六进”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努力缔造“想健身、能健身、会健身、享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制定实施重点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提高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组织国家体育运动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和“走基层、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2)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育部门力量充实,机构完善,经费落实。建成“条理分明、门类齐全、覆盖广泛、布满活力”的体育社团网络,市、区县(市)两级有体育总会,市级成立单项体育协会很多于43个,区县(市)级成立单项协会很多于35个,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鼓励承担举办竞赛、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科学研究等体育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能力,规范、有序、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社会体育俱乐部数量充分,工作活跃。
(3)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水平。引导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机构和平台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健身服务。针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健身指导服务。运用“智能设施+智慧管理+ 大数据 ”模块,搭建数智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强化郑州体育智慧化建设与应用,推动体质监测智慧平台完善升级和健身指导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体质健康测评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很多于5万人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很多于1万人次。
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达到1.2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以上,我们时常参加体育运动人数达4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2.3%;到203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达到1.5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人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5%。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教育管理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 智慧城市 运行办公室,市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
(二)激发竞技争光和青少年体育发展潜力,厚植体育强市建设竞争力
1.实施竞技体育精兵精品发展工程
(1)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实施竞技体育精兵精品发展工程,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布局,完善科学训练体系,强化后备人才培养,构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新格局。把准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学青会、省运会项目设置与改革方向,持续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巩固足球、乒乓球、射击、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发展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培育冰雪、霹雳舞等新兴项目。支持登封市建立国家级冰雪项目跨界跨项选材基地,突破冬季运动项目短板。
(2)构建科学高效训练体系。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科研中心,构建科学高效的运动训练体系,缔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强化科技(研)赋能,推进“训、科、医、教、服”协同攻关训练基地建设。建立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数据库,最大幅度提升训练质量和效益。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兴奋剂治理等保障工作。
(3)建设多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以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少儿体校、市体育工作队、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为着力点,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加大“新型体校”建设力度,每区县(市)一级建成很多于1所。拓宽体育后备人才选材范围,挖掘培养更多具有运动潜质的普通中小学生体育人才。充分施展市体育运动学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优势,加快缔造散打、拳击等国家(省)级训练基地。积极承接国家队来郑驻训,驱动我市竞技体育综合能力提升和青少年体育普及推广。计划编制出台《 郑州市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办法》。
到2025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人才年均10名;到2035年,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人才年均20名,“十五运”及下个竞赛周期继续保持金牌数、奖牌数、积分的全省领先优势。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教育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
2.实施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1)建立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深化体育与教育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权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同制定体教融合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合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疏通堵点,形成资源互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体育“育人”与“育体”的高度连接。定期对体教融合发展的成果进行评估,共同宣传推广体教融合发展理念和实践成果,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
(2)构建体教融合发展人才体系。构建“专业化+开放式”的师资队伍,贯彻《 郑州市 体育局中共 郑州市 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郑州市 教育管理局 郑州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郑州市 大中小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郑体〔2023〕66号),将优秀体育人才引入体教融合人才库,支持符合基本条件的优秀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和其它体育专业人员进入普通学校担任教练员,拓宽团队发展渠道。开展体教融合创新创意竞赛,遴选优秀人才团队,为体教融合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扶持。探索实施体校与一般学校之间师生定期交流机制。
(3)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定期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竞赛,鼓励社会力量承接、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与社会体育赛事合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增进计划,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幼儿体育活动。
(4)强化体育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足开好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指导学生较好掌握1-2项运动技能。施展体育中考、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导向作用,探索市级体育赛事成绩与中考成绩挂钩实施方法。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拓展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组织开展冠军进校园、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科普研学等活动。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教育管理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
(三)培育 体育产业 新业态体系,集聚体育强市建设新动能
1.实施 体育产业 融合发展工程
(1)引领 体育产业 聚集发展。推进成立市 体育产业 联合会,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体育企业在产业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 体育产业 创新试验区。引导传统孵化器与 体育产业 相融合,构建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体育企业孵化链条。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 体育产业 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区域 体育产业 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建设集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康养、会议会展、商务办公于一体的郑州国际 体育产业 园区,形成以场馆管理运营、体育用品生产销售、赛事策划与运营、体育培训、体育经纪、会展、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为主要业态的新型产业体系。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贯彻落实《 郑州市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21〕70号)。编制出台《 郑州市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郑州市 体育产业 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的公告》(郑政〔2024〕15号)。计划编制出台《 郑州市 增进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以“内生外联”为准则,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施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强化 体育产业 发展主体支撑。做好体育企业引优培强,积极嵌入中原科技城建设规划,围绕郑州“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加大引进国内外体育优势企业、品牌和项目,支持各类体育品牌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赛事运营、体育制造、数字体育等相关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推动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市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 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缔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六更”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健全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强化体育市场监督,加大对体育市场非法行为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权益。
(3)发展区域特色 体育产业 。围绕“功夫郑州”品牌,缔造登封市国家级武术产业基地,建立环嵩山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支持上街区发展航空运动产业,惠济区、荥阳市发展沿黄露营地,新密市伏羲山、登封市嵩山发展户外山地运动区,努力缔造郑州段沿黄体育文化旅游带。支持旅游景区(点)举办特色体育赛事,开展“运动郑州”体验活动,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组建 电子竞技 产业智库平台,推进 电子竞技 产业发展。
到2025年,全市 体育产业 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体育产业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65%,建立国家级 体育产业 基地2个;到2035年,全市 体育产业 总规模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建立国家级 体育产业 示范单位3—5个、国家级 体育产业 基地2—3个, 体育产业 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4%, 体育产业 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
2.实施体育智造发展工程
(1)科技赋能 体育产业 集聚力。加快互联网、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5G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缔造智能体育制造业集群,推动体育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体育制造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
(2)发展数字体育服务新业态。支持体育类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体育类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将数字体育服务并入数字郑州建设统筹推进,拓展体育服务领域和内容,构建“ 体育产业 +体育新消费”生态圈。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提升市域体育文化影响力,展现体育强市建设新风貌
1.实施体育文化繁华发展工程
(1)缔造体育文化品牌。弘扬和流传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挖掘市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推进体育文化繁华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兴市。助力“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品牌建设,缔造市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丰富各类赛事活动体育文化内涵。加强登封市少林武术、巩义市小相狮舞、荥阳市苌家拳等非遗项目、民间(俗)体育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营造冰雪等新兴项目运动文化氛围,讲好郑州体育故事。
(2)建立全媒体流传新格局。巩固体育传统媒体宣传体系,拓展新媒体流传阵地,开展体育影视、文学、摄影、音乐、动漫、收藏等具有市域文化底蕴、市域体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文创设计与展示(演)活动,繁华丰富市域体育文化市场,弘扬体育精神,配合做好“中华体育精神颂”“体育力量中国精神”等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做好市域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城市体育文化资源库。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管理局、市统计局、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
2.实施体育交流合作深化工程
深化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友好国际城市的体育交流,努力培育体育文化合作新亮点。推动少林武术、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等)等市域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施展体育多元价值,搭建多边交流平台,推动体育运动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办好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象棋博览会等活动,扩大中国功夫、象棋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市域体育文化国内外广泛流传,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市委外办
(五)加快体育协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体育强市建设新机制
1.实施运动增进健康协同发展工程
(1)构建运动增进健康新模式。推进“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的健康管理理念革新,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助力”的运动增进健康协同发展新格局。施展体育运动在伤病防治、康复理疗、体质健康干预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建立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健康新模式。
(2)建立体卫融合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建立体卫融合专家资源库,支持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机构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国民健康增进中心(试点)等。推动设立体育社区医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运动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普及应用,推动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同步检测、数据互通和一体化报告。支持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卫融合服务业态。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 广电 旅游局、市卫健委,市委 智慧城市 运行办公室
2.实施体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强化体育法治建设。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贯彻落实。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专项行动,强化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加强高危险性体育赛事、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和日常监管,规范全市体育市场经营活动。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加大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切实增强监督效能。
(2)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到“管体育”的职能转变,加快体育领域政务服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强化流程优化、材料精简、数据共享,推动行政审批工作增质提效。健全体育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做好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
(3)强化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精细化常态化抓好风险隐患事故检查整治,强化安全常识教育、安全队伍建设、安全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水平。强化“大安全”宗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突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等方面安全整治,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
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把体育郑州建设并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各级体育、发展改革、教育、卫生健康、科技、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体育郑州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确保体育郑州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二)强化政策保障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将体育事业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相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分体育领域财政事权和职责,积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对体育重点工作的支援力度。
(三)落实资金保障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体育郑州发展目标相匹配。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支持体育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郑州体育事业发展。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郑州建设。强化绩效管理,建立资金对接机制,分领域、分种类与相关主管部门通顺联系,及时跟进资金使用情况。
(四)强化人才保障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制定实施体育人才引育计划,健全符合体育行业特性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荣誉制度,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有关人员奖励机制和运动员退役后就学、就业的安置政策。选派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出国(境)培训、留学,支持与海外高水平机构联合培养体育人才。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加快体育人才引进。
(五)加强评估考核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自身职责,细化具体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强化工作评估指导。组建专项考核组,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对各部门督导考核,确保措施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