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IPO发行节奏明显放缓,截至12月12日,A股仅有94家公司成功IPO,合计募资613.05亿元人民币。这时,年内已经有433家公司终止IPO,其中418家公司“主动取消”,占比超过九成。
“今年以来监管趋严,强化了对IPO审核的监察管理力度,提高了上市门槛,确保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有助于推动A股IPO市场加速发展。
募资额同比降八成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2024年以来A股共94家公司首发上市,合计募资613.05亿元人民币,创下2014年以来新低,IPO数量与募资金额分别同比骤降68.56%和82.34%。
值得强调的是,年内“巨无霸”IPO现象难寻,前三大IPO分别是永兴股份、艾罗能源、达梦数据,募资金额分别为24.30亿元、22.26亿元、16.52亿元人民币。
再回顾2023年全年,IPO数量达313家,募资金额合计3565.39亿元;而2022年IPO数量更是高达428家,募资金额则为5868.86亿元人民币。
“国内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对IPO企业的审核标准更为严格,部分企业难以满足上市条件,造成今年IPO数量减少。”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开创发起人袁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A股市场出现IPO撤单潮,也加剧了IPO数量和募资额的下降。
“今年A股IPO市场经历了明显降温,此番变化背后折射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与企业战略调整的复合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对本站记者表示,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动荡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造成投资者情绪谨慎,企业估值普遍回调,抑制了上市意愿。
他进一步称,“零容忍”政策与全面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提升了IPO审核标准,强化了财务可靠性和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令众多企业面临更为严格的审视,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IPO取消潮。
418家IPO“临阵逃单”
IPO数量骤降的背后,则是高比例的撤单量。今年以来,A股出现了一波明显的IPO撤单潮。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年内已经有433家拟上市企业终止IPO(包含主动取消、审核不通过、终止审查及其它)。其中,因申请人或保荐机构主动取消上市申请的企业有418家,占比超过九成。
IPO取消原因,则包含财务指标不达标、持续经营能力受到疑问、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多方面因素。
谈及影响,吴高斌表示,IPO数量和募资金额的下降,意味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加大,可能影响公司的扩张和发展。
袁帅指出,A股出现明显的IPO撤单潮,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财务指标不达标,持续经营能力受到疑问,造成其在IPO审核进程中被否或主动取消申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上市前突击进行“清仓式分红”,被市场疑问其上市动机和盈利能力,也造成了IPO申请的取消。另外,监管政策的收紧和审核标准的提高,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上市压力和不确定性,也是造成IPO撤单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支培元表示,今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的责罚力度,强调坚持“申报即担责”的准则,提高了非法成本,强逼不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自行取消上市申请。
发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安永在近日发布的报告里指出,2024年A股IPO活动大幅放缓,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加码,企业上市门槛提高。估计全年完成IPO的企业将在100家左右,筹资约为700亿元人民币。
展望2025年,安永认为,随着强监管系列新规逐渐落地,A股资本市场“1+N”政策框架将更加清晰。另外,中长期资金的入市、降低外资战略入股A股门槛,这些措施均有益于改善A股预期回报和投资环境,从而对IPO活动发生积极影响。
“2025年A股IPO活动预计整体平稳,有改善迹象,逐步实现IPO发行节奏常态化。”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资本市场资源要素将继续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支培元认为,市场优化、从严监管,有益于清除市场“不良分子”,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尽管短时间内市场可能会因撤单潮而显疲软,但从长期视角看,随同经济基本面改善,加之制度红利释放,优质企业仍有机会脱颖而出,带动A股IPO市场重拾活力。“未来IPO审批将更加偏重于选拔具备成长潜力且合规的优质企业,而非简单追求数量增长。”
支培元还表示,A股IPO市场的变化,既是对外部复杂环境的自然反应,也是内生治理机制的必要环节。展望未来,在稳健的政策引导与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下,IPO市场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展现出更强韧性和可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