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股市交易活跃的环境下,一些非法分子通过假冒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等多种形式开展非法荐股、诱导虚假交易等非法证券活动,并诈骗巨额费用,对投资人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要挟。面对数量激增且手法多变、隐蔽性强的非法证券活动,各方力量正合力打击,同时,券商也不断扩大投资者教育力度,保障投资者利益。
非法证券“陷阱”雨后春笋
非法荐股是指无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等直接或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近期,随着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一些账号打着“炒股秘籍”“专家解读”“高手策略”的旗帜,通过直播、短视频、图文等媒介,大举从事非法荐股活动,致使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蒙受经济流失。
针对上述乱象,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对网上金融信息乱象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会同相关部门处置了一批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从事非法荐股、非法金融中介等活动的账号,清理金融领域引流类及诱导性违规信息,加大对无资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网站及账号的处置处罚力度。
为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12月份以来,中国证券业协会已发布41份与各大券商直接相关的投资者风险提示,揭露非法证券活动的形式、危害,提升投资人的辨识能力。券商也主动响应,频繁发布澄清公告,例如, 中信建投 近期连续发布了三条关于非法分子假冒 中信建投 证券分析师开展非法证券活动的声明,提示投资者增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多位曾遇到过非法证券活动“陷阱”的投资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假冒券商的职员是非法分子常见的诈骗手段,非法分子往往通过加微信、假冒券商业务人员或“明星”分析师等方式诈骗信任,随后通过建粉丝群、推荐投资者下载仿冒的券商App,并以“新股申购中签百分百”“有内幕消息”“推荐牛股”“保证投资收益”等幌子引诱投资者转入资金,随后迅速将资金转移,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
“非法荐股等行为不仅会对投资者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伤害券商的品牌形象,还将严重伤害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和对市场机构的信任,扰乱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是要提高鉴别能力,根据有关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得通过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作出买入、卖出或持有具体证券的投资建议,也不得对客户买卖证券的 利润或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因此投资者需保持高度警觉不被蒙骗,拒绝所谓“高额收益”的引诱。
提高鉴别能力是关键
面对非法证券活动的“陷阱”,投资者需不断提升鉴别能力。当前,券商正积极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社区及校园宣讲活动、制作系列宣传视频、举办防范非法证券活动作品征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投资者增强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远离非法证券活动。
一方面,券商正积极强化宣传教育,多维度提醒投资者警惕不断翻新的投资“陷阱”。近期, 东方财富 开展了一系列以“投资者交易行为管理”为主题的专题投教活动,向投资者传授投资基础知识、市场分析技巧、风险管理策略和法律法规常识,尤其针对中老年投资者群体重点开展了关于“识别与防范异常交易行为”的投教活动。东莞证券则推出《高收益回报是诱饵警惕新三板原始股骗局》《虚拟投资莫轻信骗你钱财是目的》系列视频,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规范交易行为。
另一方面,券商也在规范自身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完善相关制度,堵塞漏洞。例如, 长江证券 要求营销人员统一使用企业微信与客户沟通,不可通过其它任何社交平台或软件与客户联系。 华西证券 则持续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新“以案为鉴”系列内容,通过梳理执业人员违规行为案例及处罚后果,包含违规承诺收益、私下代客理财、未将实际使用的电话号并入合规监测系统等,强化对证券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违规警示教育。
另外,为进一步规范证券期货业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备案工作,督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强对移动应用软件的安全管理,最近,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共同组织起草了《证券期货业移动应用软件备案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保障行业移动应用安全。
国家网信办提示,当前非法金融活动显现形式多样、隐蔽性强的特点,广大投资者应树立正确投资宗旨,增强风险意识,切勿轻信“赚快钱”“一夜暴富”“动动手指就挣钱”“锁定牛股”等渲染高收益、高回报的相关信息,注意鉴别、验证相关网站平台及账号资质,不参与非法金融活动,谨防个人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