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杨子晏记者刘逸鹏)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面对一次次发展难关, 智微智能 开创人、老总袁微微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十三载,步履不停,毅然勇闯难关。
投研发、建工厂、开新局, 智微智能 交出了一份敢闯向新的立业答卷。
故事,要从一个年轻人的决定开始。
决定:向技术要生产
1995年,23岁的袁微微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呆在原公司继续工作,还是自主创业?
上世纪90年代,外贸发展得热火朝天。袁微微还是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开办了 智微智能 的前身——深圳杰微电子有限公司。“那时,身边很多下海的朋友多在尝试外贸生意,我也不破例,选择了下海。起初,我们主要做的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贸易。”
受爸爸职业的影响,袁微微从小就对电子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的记忆里,自己跟随爸爸第壹次来到深圳,就被数码城中电子元器件散发的淡淡松香味所吸引。
2000年,新千年的大门打开,电子浪潮汹涌而来。袁微微亲眼看到了互联网给世界造成的改变,这让她更加坚信只有自主生产,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 势头,实现企业的长久生存。
但这绝非一次容易的转型,从贸易向制造转型,是一条向技术要生产的荆棘之路。从0到1建立起技术优势其实不是易事,袁微微从一开始便收到了很多疑问的声音。
“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草创公司怎么做得起来?”“做研发太难了,你连团队都没有,怎么做产品?”……
面对疑问之声,袁微微用坚定的行动作出了回应:没有团队,就到国内各地一个一个地“挖”工程师;遇到不会的技术难点,就一页一页翻阅白皮书,一点一点学看线路图。“没啥难题是解决不了的。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学,总会啃下来。”袁微微笑着说。
彼时,国内相关的研发人才数量其实不多,与德系、日系等技术先行者相比,国内研发人才技术积累尚为欠妥,能力也未得到业内充分认可。
尽管如此,袁微微还是没有选择外聘专家的“捷径”,而是从培养人才入手。“现在公司有许多工程师,都是从基础测试岗一点点培养和提拔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实的技术突破,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如今, 智微智能 在深圳、北京、苏州、南京、东莞分别建立了研发中心,拥有420多名研发人员,截至2023年底,专利突破750个,软件著作权突破200项。
建厂:为产品锻质量
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这是每一家制造型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智微智能 也不破例。
智微智能 生产的第壹款产品是英特尔的某型号主机板,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成本普遍高了10元。降低成本迎合市场,意味着要在产品品质上做出让步,不降价则难以快速得到市场青睐。
袁微微也曾尝试在价格和品质之间取得平衡,可结果其实不理想。“一开始,我们的产品由代工厂做加工,他们要赚取加工费,而我们更看重产品品质,该做的验证务必得做,所以成本难以降低。”
所幸,坚持质量优先原则, 智微智能 生产的产品有了品质保证,公司并没有因为价格相对较高而丢失市场。
随着公司的订单量越来越大,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原本的产能已无法满足新的生产需求。如何破局?
尽管重资产模式饱受争议,袁微微还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主建厂。“我想得很明白,也没啥疑虑,就觉得这个产品需要达到我想要的品质标准,大不了一切重来。”她说。
智微智能 的首个自主工厂,有五万多平方。“当时没有那么多钱,场地是租用的。”袁微微“咬着牙”购置了SMT高速贴片机线体、全自动组装线等顶尖的生产设备,引入优良的测试手段。“第壹年就投入了一个多亿,其中设备就花了近7000万元。”
现在, 智微智能 在广东东莞有了自己的智慧生产基地。走进生产基地的取放料工段,记者看到,一个能够自动升降、左右平移的机器装置,在物料柜中灵活移动,轻巧地将物料精准放入智能物料柜中,放一颗物料仅需9秒。
智微湾区总部基地责任人权浩对记者说,数智和制造的结合已经成为 智微智能 工厂的新重点。“公司在东莞的智慧工厂于2022年建成,总面积达17万平方,并建有SMT线17条、DIP线12条、整机组侧线35条,整机与单板的月产能分别达到85万块和100万块。”
另外,公司自研的MES系统,串联起从放料到检测的产品生产全流程。“工厂还购进机械臂、回流炉、波峰焊、自动分板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生产速度与精度完美结合。”权浩说。
破局:抢占技术高地
大浪淘沙后才能见“真金”。
成立十三年来, 智微智能 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00亿元人民币,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入选国家 专精特新 “小巨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达27.81亿元人民币,归母净收入为8200万元。
扶摇直上,更进一步。随同AI浪潮的席卷,袁微微看上了另一块亟待攻占的技术高地——自动化控制器。
作为自动化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自动化控制器是支撑多种机器设备运转的数智底座。有了它,才能够统筹各个生产环节软硬件的组织协调运作,并实现生产工序的环环相扣。
然而,以往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长期处于被垄断的状态。“德系和日系的PLC占了80%以上的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分得一丁点‘蛋糕’。” 智微智能 产品总监苏行说,“沿用这个技术路径,继续向下发展,国内很难赶上,与之抗衡。若要想弯道超车,务必另辟蹊径。”
PA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便是 智微智能 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力摸索出的一个破局之道。
“以往的PLC偏重运动控制,需要额外的视觉控制器才能完成视觉识别和深度学习。PAC相当于将视觉检测和运动控制合二为一,不仅提升性能、提高效率,在复杂的自动化场景中也降低了成本。”苏行说。
开始这项大胆的尝试的背后,袁微微有着自己的思考:“比起眼红心热一头扎进红海中,应用 人工智能 技术要回到帮助生发生活上,这意味着要找到好的应用方向,让顶尖的技术落地。”
当前,随着技术日渐积累,公司发展碰到的壁垒也会越来越多,产品创新落点的决策、技术难点的突破、市场份额的保有……怎样才不会落伍?是袁微微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行业在剧烈变化, 智微智能 也在不断调整,寻找自己的节奏。”袁微微说,她将同公司一直秉持初心使命——构建数智底座,共创智能未来,继续书写 智微智能 的崭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