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介处得知自己已经失去购房优惠时,市民赵女士找不着东南西北。11月,她在一楼盘确认了购房意向,经中介带看后很快便支付了余款并完成信息登记。本以为一切已尘埃落定,赵女士却在完成登记当天夜晚接到来自中介的公告:根据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结果,您不属于渠道客户,造成中介没有办法正常结佣。“我压根不晓得自己是啥时候被人脸识别的!”她有些愤怒。
其实,早在2020年10月1日,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就已经开始实施,其中新增了关于收集个人 生物识别 信息的要求,规定收集个人 生物识别 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 生物识别 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和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赵女士的经历其实不是个例。今年10月,有上海民在“领导留言板”反映,自己前往位于松江区的华发·海上都荟下定新房时发现,售楼处安置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距离规范出台已经有数年,但这种未经同意收集个人面部信息的表现仍然存在,令很多市民深感不安。
被“刷脸”完全无感
目前,上海到底有多少楼盘在进行“人脸识别”操作?面对这个问题,资深房地产经纪人小周给出十分肯定的回应:几乎所有新楼盘都是这样。他进一步解释说,其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客户来源,以精确计算需要支付给房产中介的佣金,“只有由经纪人带去的首访客成交新房,我们才能拿到返佣”。依靠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商可准确无误地记录客户的到访情况,“几乎不会有所遗漏”。
为对这种“刷脸”操作一探到底,最近,记者根据小周给出的线索,走访了位于浦东新区的多个新楼盘,包含招商臻境、张江·金茂府等。记者发现,进入售楼处时,接待人员的操作套路几乎一致:询问是否第壹次到访、是否联系中介一同到访,并要求扫描二维码,完成授权手机号等操作。不过,对于人脸识别的操作,直至看完样板房离开,销售人员均未对记者做出明示。
那看房到底需不用进行人脸识别?12月2日,记者走访位于钟晓路的中企·云萃森林楼盘,同样扫描了销售人员提供的二维码。这时,小程序弹出一份《关于收集人脸信息的知情同意书》,认真看便可知,在客户进入售楼处人脸信息收集区域时,会以图片及视频形式自动收集、存储人脸信息及到访轨迹视频。原来,职员虽然并未口头提示人脸识别操作的存在,但一旦客户在手机端点击“确认”,就表明已知晓并同意配合完成人脸识别操作。而从实际操作来看,记者也丝毫未发觉到自己被刷脸了。
“售楼处里,四处都是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永泰三里城楼盘时,一位销售道出隐蔽刷脸的真相。记者这才注意到,售楼中心正门口、沙盘区域等位置上方均安置了监控设备。“等到客户实际交钱签约时,还会有一次正式的个人信息收集,到时候,会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与监控中的到访情况进行比对,以确定客户的到访渠道。”销售透露。这说白了,从客户踏进售楼处起,隐蔽的信息收集便启动了。
最终,在记者走访的近10个楼盘中,仅有“中企·云萃森林”通过小程序弹出相关说明及提示,其余楼盘均对人脸识别只字不提。这与规范中的要求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中介配合违规操作
小周对记者说,由于涉及与中介之间的佣金结算,隐蔽的人脸识别是最为精准的形式,被大多数楼盘采用。除直接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外,有些楼盘会使用iPad等设备扫脸,“客户进入售楼处时,需完成扫码登记信息,那时就已经完成人脸扫描了”。他介绍,普遍而言,这样识别的信息保存期在各个楼盘其实不相同,但通常很多于30天。过了这个周期后,客户的性质就又可以刷新了。
其实,为了不“白干”,这种人脸识别的操作使各家中介对于顾客的决策更为挑剔。12月4日下午,记者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上海一家房产中介公司。记者说明自己的切实需求后,中介便开始对记者曾经自访过的楼盘做仔细盘问。“你基本已经把这块区域内的新盘看完了。”他随后便表明不愿意带记者去看房,“都有人脸识别,即便你成交了,我也拿不到返佣”。他还对记者说,部分房产中介公司会有将部分佣金返还客户的购房福利,但因为记者当前被划为“自访客”,已不具备享受优惠的资格。
“其实,对于房地产经纪公司这一环而言,我们也不希望人脸识别的操作再继续。”一家中介公司的相关责任人说,“一来,人脸识别操作的确使购房者遭受了一定水平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二来,尽管开发商将‘配合完成人脸识别’这一条从代理合同内移除了,但在实际操作进程中,中介仍要配合这种违规的操作,不然就会影响收入。”
对于结算佣金的形式和操作流程,该名业内人士也提出建议:“为保护客户隐私,现在大多数身份认证都选择仅采用‘前三后四’的电话号录入规则,可以商酌在出现重复等诸多问题时,再通过人脸识别手段进行甄别,压根没必要对每位到访客户都做人脸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