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止盈情绪之下,A股连续三天收阴。12月17日,市场低开,下午开盘受消息利好冲高,尾盘再次回落。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51万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894亿。盘面来看,微盘股的下跌显示出活跃资金的偃旗息鼓。微盘股指数自“924”至昨日区间上涨幅度超66%,今日则大跌5.82%,中证2000指数也下跌达4.42%。
从市场参与主体的钱财属性来看,微盘下跌影响量化表现。不过对于微盘为何下跌,小作文有自己的领会,社交平台再有截图四处流传:“量化开始砸微盘股。”
前有“机构举报游资”“机构举报量化”等虚假消息,后有“量化砸微盘”,谣言的流传离不开市场情绪欠安的土壤,不过,量化管理人也感慨:辟谣到心累。
微盘股大跌,量化又要背锅?
微盘股上午即开启了大跌,小盘、微盘表现欠安,市场挣钱效应较差。有市场人士指出,微盘股指数已经连涨两个月,当前调整其实不奇怪。
不过,到中午“量化开始砸微盘”开始流传。对于这一观点,量化管理人其实不认可,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涨跌很正常,量化是统计逻辑,而非情绪演绎。“量化私募几乎都是满仓运作,单日卖出量和买入量几乎相等,也其实不通过大盘涨跌去获取利益。”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对于为何每次市场下跌总有“量化砸盘”砸盘的说法? 中信证券 此前有过分析,其研报指出,尽管量化和主观策略都是资管行业的组成部分,但在运行模式上量化更类似于科技行业,中间的壁垒和不透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市场传统交易者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其交易动作和策略。此前监管加强了程序化交易的监察管理和信息报送,起到了一定缓解投资者焦虑的作用。
另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量化私募小盘、微盘股持仓较多,其实不意味着量化私募只做微盘。一方面,多数头部量化私募旗下有沪深300指增、 中证500 指增、中证1000指增等产品;另外一个方面,近期多家量化私募发力中证A500核心宽基、新质生产力、红利等主题方向。
财联社不完全统计显示,直到今天,包含茂源、黑翼、磐松、蒙玺、鸣熙、进化论和宽德等近20家私募量化基金通过新发或老产品改造,布局了中证A500指增产品。
茂源量化表示,资管机构要基于投资者需求来持续完善产品矩阵,一方面关注具备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下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也会优选具有更好投资性价比和发展潜力的赛道来做增强,即优选β的条件下追求α,施展量化选股模型的优势。除了A500指增,公司在今年年初布局了红利指增产品线。
另外,围绕着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亦有私募发行了产品。鸣熙资本表示,公司近期发行了新质生产力精选策略“和”沪港深红利精选策略产品。新质生产力和红利概念所布局的企业往往兼具成长性和稳健性,新质生产力更偏重于以核心科技为护城河的成长性,而红利则更偏重于以持续资金流为保障的稳定性。两者结合,既满足了市场的切实需求,也填补了主流量化策略(300、500、1000等宽基指增和空气指增)的空白。
在持续推进问题私募机构双出清的大背景之下,私募基金发展运行愈加规范。而在投资和运作机制上,很多量化私募也在向公募靠拢。
茂源量化旗下A500指增在费率标准的设计上参考了相关品种的费率,拟设固定管理费用0.8%。同时由于指增产品的目标是为投资者造成逾额收益,为了保证管理人与投资人的利益一致,仅针对逾额部分计提业绩酬劳。
沪深300ETF打头,宽基ETF集体放量
回归到市场来看,核心指数方面,仅沪深300以上涨收盘,收涨0.26%。从资金流动来看,盘中已经有迹象。午后,多只沪深300ETF明显放量,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交额逾41亿元人民币,超过前一日全天成交额。
宽基ETF再次显示出抄底的功能。近6个交易日来看,上证指数振荡,区间下跌幅度1.25,股票ETF资金流入超312亿。
全市场今日放量成交较昨日增加100亿,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交额为54.83亿,易方达创业板ETF成交额36.81亿元人民币,华夏科创50ETF以34.38亿元的成交额紧随其后。A500指数相关ETF集体成交额爆发,华夏、易方达、国泰、华泰柏瑞、广发、南方等旗下中证A500ETF单日成交额突破20亿。
中证A500指数也成为资金最为活跃的宽基之一,全市场23只股票ETF成交超10亿,其中有11只为中证A500ETF。
A股短时间或回归振荡
面对回调,机构如何看待接着A股走势?指数短时间振荡是机构的共识。
招商基金认为,当前政策思路已逐步清晰,后续市场核心矛盾将转向政策执行与效果验证,权重股进一步拉升阻力增大,指数预计维持振荡格局。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灵活性资金预计继续活跃,中小主题行情仍有演绎空间。投资聚焦杠铃策略,把握大盘逾额收益的同时,继续挖掘产能周期有望筑底、中期增长预期稳定的成长方向: 新能源 、汽车、机械、 军工 等。
“从上证指数来看,近两个月里曾在11月8日和12月10日两次上攻3500点阻力位未过,预计市场短时间或回归振荡并等待下一次的突破契机。”金鹰基金指出,中国经济延续向好仍是大成功率事件,货币政策及潜在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市场风险偏好的进一步修复。重大政策出台最终有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开脱向下螺旋,重新提振民众和企业的信心,激发国内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力中国经济重回健康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