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关部门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的十长时间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获得了明显成绩,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增进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转型,对其扩大客群基数、把握 新型城镇化 进程中的金融服务机遇和提升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明显的作用。
普惠金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发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关注薄弱领域,提升特殊群体金融福祉,积极践行金融为民宗旨,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全民共享金融业发展成果。普惠金融对私人部门具有正向效应,最终能强化企业实力,增进民生福祉。除了降低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之外,普惠金融有望为企业创新创造前提,意味着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奠基了金融基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有望更加顺畅;人民生活方面,普惠金融则能够改善居民收入、提振消费表现、缩小收入差距。
一、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1、普惠金融扩大金融机构客群基数,让金融机构抓住 新型城镇化 进程中的金融服务机遇,提升金融机构影响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 新型城镇化 的核心内容,也是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的关键。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会发生贷款融资、资金结算、投资理财、信用卡、国际结算等方面的银行业务需求。另外,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在 新型城镇化 中预计施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转移人口离开土地之后,急需统筹发展商业养老和医疗健康保险,完善城乡多条理社会保障体系,缓解 新型城镇化 建设进程中人口转移造成的社保压力。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可以趁着时机进一步发展健康险、责任险、年金险等保险业务,推动多条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2、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联动,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科创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银行机构重要的业务增量,其中中小客户为主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17万家,获贷率46.8%,比2023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6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76万家,获贷率为55.6%,比2023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9个百分点。科创企业大多是轻资产型公司,资产以人才和 知识产权 等无形资产为主,金融机构给它们提供信贷服务,就需要开脱以往的授信思维,对 知识产权 等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如微众银行,在挖掘科创企业 知识产权 的金融数据价值时,不仅并入结构化的字段,并且通过从专利著录事项、专利说明书摘要、专利权利要求书等文献中收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将文字转化为具有总览、对照、分析及预测作用的字段,构建相应的规则,用以评估企业技术的有效性、质量和价值等。科创贷款打开突破口后有望做更多延伸,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都并入到银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和升级的理论中去。
3、普惠金融增进金融机构共同作用、各尽所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可以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如对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我国长期并存,彼其间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常态。金融各行业功能互补,多个金融领域通过协调配合,可以降低单一金融领域参与普惠金融的危险与成本。
二、普惠金融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近些年,我国普惠金融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居民、企业部门、金融领域等都发生了积极的宏观影响。好比普惠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及率、降低了金融成本、增进了企业创新和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改善等,这些影响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其成长的瓶颈。普惠金融通过丰富融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2、针对小微企业创新提供种类繁多的政策工具,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于服务小微企业、农村企业,这些年创新落地的工具类型丰富。例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这四类工具正通过不同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进行融资。还好比,中央财政通过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转移支付,为多个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提供奖补资金,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等方面。
从效果来看,近年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保持较高增速。截至2024年三季度,发放给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32.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持续保持自2018年第贰季度以来的14%以上的水平。
图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资料
3、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信贷模式和风险评估手段,降低了对企业的信贷门槛,也能降低因信息不同步而抬高的融资成本。根据 新华网 资讯,2024年前三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42%,较2019年末已回落228BP。
4、普惠金融也能够带动企业创新表现。普惠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和信息,好比普惠金融的危险评估创新也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图2: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回落(%)
而对居民部门而言,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有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5、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足了居民增长的金融需求。过去,由于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地域位置等原因的制约,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而普惠金融通过网点下沉、移动金融、数字普惠等方式,大幅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储蓄、支付、保险、理财等服务,满足了居民部门日益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根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末,我国居民的账户拥有率和数字支付使用率均已高于全球水平,2017—2021年我国居民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比率也得到明显提升。
6、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这一效果在我国也得到了充分证实。对照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截至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从2013年的2.86持续回落至2.39,其中普惠金融的支持具有关键作用。根据《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多维度内涵与实证分析》(李建军等)对200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标准差,东部地区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平均将提高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将下降10%。而且分析表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在通信基础设施更差或农业GDP占比更高的地区更强。
图3:城乡收入之比已经从2.86持续回落至2.39(倍)
三、普惠金融令多方共赢
1、普惠金融类产品遵循保本微利原则,辅之以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具备商业可连续性。在短时间内,金融科技平台系统初步搭建,人才储蓄尚显欠妥,普惠金融获得的 利润有限,经常“以量补价”,对于金融机构的成本可能较高。同时,普惠金融这一领域存在着新机会,有新机会便有竞争,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倒逼金融机构提升质效,形成新的行业稳态,有助于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强化整体竞争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加持下,普惠金融发展势头强劲,仍有可观潜力待挖掘。
2、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等主体提供正外部性,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帕累托优化,从而增进民生福祉与国家综合能力。除了降低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之外,普惠金融有望为企业创新创造前提,意味着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奠基了金融基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有望更加顺畅;人民生活方面,普惠金融则能够改善居民收入、提振消费表现、缩小收入差距,直观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私人部门获得正外部性,有望令我国在转型中增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林加力, 国海证券 研究所副所长、首席资产配置官、银行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