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先用后付 -便利-之后

【消费者】先用后付 -便利-之后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18 15:02:50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消费者】 【先用后付】 【电商平台

  在消费者“无感”的情景下开通“先用后付”——多家电商平台推出的这种看似“便利贴心”的新功能,却引发很多消费者不满。

  近期,很多消费者反映,网购时一不小心就被电商平台开通了“先用再付”功能,既不用密码也不用刷脸就能下单购物,这个新功能看似“便利”,但却造成了很多懊恼。

  “秒开通”却有懊恼

  11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某购物APP投诉平台搜索“先用后付”,相关投诉高达9292条。

  “平台未提醒直接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我申请全部退钱后,想解除先用后付功能授权。客服不给解除,说有订单未完成。我把截图发给她证明我退钱成功了,对方还是不给解除,讲我订单未完成,他们要审核。开通不经过我同意,我退钱已经成功了,还要审核?哪门子的事理?”网友机灵喵留言道。

  另一位网友也投诉:“家里爸妈先后被误导开了‘先用后付’。开启该功能后,由于还有未结束的先用后付订单,所以关闭不了这个功能。我先帮爸妈关闭了‘先用后付优先支付’的设置,可是下单还是默认‘先用后付’。”

  还有很多网友反映价差问题。“我于9月9日购买鞋袜,价格显示8元左右,付款时我发觉页面下方有‘先用后付’选项,也显示后续支付8元左右,但当9月18日扣钱时却扣除了17.9元,与之前标注的价钱不符。我屡次找客服协商无用。”

  另一位网友反映,“先用后付”有额度提示却不显示往来明细。 “有总额度,却没有往来明细,让消费者深感消费不明。即便是银行APP也要往来流水。”

  “自动扣钱、免密支付,开通这些功能后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家里有小孩的,小孩不用输入密码就能买一堆东西。”家住上海的吴先生也遇到了“先用再付”的苦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很讨厌这个功能。之前会诱导你用,除非你有意识取消,不然就会默认开通,我都没注意。”

  记者登录自己的购物APP发现,不知何时自己也被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想要关闭,在购物界面找了半天没找着。记者无奈搜索相关信息,根据网友的“关闭攻略”,才找到“关闭服务”界面。

  点击后,页面提醒记者:“确认放弃0元下单权益么?”

  “这是‘权益’么?最终还是要分文很多地付款。”记者心里嘀咕。

  记者进一步“确认解除”,系统提示“关闭失败,存在履约中订单,暂无法关闭”。原来,记者最近还有一件商品在运输途中,无法改用其它付款方式。

  关闭页面显示,当前可用额度是“19577.88元,总额度20000元”。该页面还显示,记者默认“设置先用后付为优先付款方式”。

  在其它电商APP,记者也发现了类似功能,名为“先享后付”,针对的是小白守约分300分以上的消费者。系统提示“先享后付,下单成功15天后系统自动扣钱”;有些APP还有类似“月付”功能,消费者可选择在确认收货后付款,30天为结账日。

  很便利但有潜在风险

  针对电商平台推行的“先用后付”功能,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些电商平台原先设有“购物车”和“直接购买”两个按钮,供消费者选择。然而,现在部分平台将直接购买按钮改为“先用后付”,使消费者在购买进程中只有一个选项。这种改变造成许多消费者在尚未充分考虑的情景下,就轻易完成了购买,从而发生了错误购买的情景。

  他认为,虽然“先用后付”作为新客户服务可以进一步增进交易,但如果平台通过这种设置诱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购买,显然无益于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联席合伙人梅明珠律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消费者有权知晓自己所使用的服务内容和相关风险隐患,并有权自主选择相应的服务和商品。“先用后付”功能在未得到消费者明确同意的情景下被强制开通,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同时,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如果被泄露,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先用后付”功能与消费者信用密切相关。唐健盛分析道,“先用后付”其实不是平台担保,而是消费者的信用向第叁方申请授信。这意味着消费者进行“先用后付”交易时,其实是与第叁方进行信用交易,存在一定风险。

  唐健盛也强调,甭管是信用卡还是“先用后付”等信用交易方式,都需要以明显的形式让消费者知晓并同意相关风险。然而,目前看来,部分电商平台在推行“先用后付”功能时,并未充分告知消费者相关风险。

  梅明珠认为,在“先用后付”模式下,如果消费者忘记付款或逾期付款,将会面临利息和滞纳金处罚,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若因“先用后付”模式而遭受经济流失,消费者可通过与平台或商家协商沟通、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向行政部门投诉、到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权益。

  唐健盛还提到了消费者关闭“先用后付”功能的难度问题。他表示,许多消费者不喜欢使用信用交易方式,但他们在尝试关闭“先用后付”功能时,却很难找到关闭入口。这不仅给消费者造成困惑,也损害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度。

  针对以上问题,梅明珠建议,开通“先用后付”信用消费性质的相关功能时,平台或商家应该有弹出窗口,有关键文字加粗加红等明显提示。

  “电商平台应加强平台自律和诚信建设,设置一键举报、一键投诉等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护权益渠道,确保消费者在购物进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梅明珠说。

  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如上海消保委日前表示,将继续关注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的发展动态,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共同推动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食品安全】  【市场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消费者】  【药食同源】  【同仁堂】  【北京市】  【新市民】  【消费金融】  【消费信贷】  【化妆品】  【科技金融】  【代理退保】  【金融监管局】  【2024】  【穷鬼套餐】  【直播营销】  【先用后付】  【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