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
过去这一年,科技金融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援力度明显提升。
这体现在科技型公司贷款的持续增量扩面。具体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明显提升,科创类债券和票据的发行规模持续提升,和服务科技创新的股权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幅增加,为科技型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令人鼓舞的成绩之外,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科技金融格局应该如何调整?怎样打破耐心资本的发展困境?如何平衡科技金融的发展与风险?
围绕上述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对话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
在对话中,田轩对下一步科技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未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施展风险资本作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壮大耐心资本、做好外资引入工作等方面。
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援力度
北京商报:从调研数据来看,在我国现有金融体系里,银行信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风险投资的动力稍显不足。您认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科技金融格局是否需要改善,对于风险投资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田轩: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门槛仍较高,PE/VC面临“募、投、管、退”全链条难点和堵点问题。体现在市场价值投资理念不足、投资者结构比例不均衡、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不足、资本“耐心”水平不够、风险投资的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上。
需要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援力度。建议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准入、基金管理、退出渠道等全流程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类别投资机构进行不同化监管,对募投项目资金做好短中长期规划要求;加大税收优惠与长期激励,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合作、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风险投资领域,激发 创投 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信心和活力;完善多条理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尽快恢复IPO常态化。
同时,强化各板块的互联互通,深化发行承销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企业认定标准,优化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统一各市场板块,健全科技型公司全链条融资“绿色通道”,同时大力发展并购服务,鼓励发展S基金,为 创投 基金打开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发风险投资的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
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
北京商报:风险投资的“天然盟友”耐心资本在今年被频繁提及,但壮大耐心资本还面临一些难点,如行业募资来源单一、监管模糊、业绩考核周期短时间化等。耐心资本对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改善当前耐心资本发展的困境?
田轩:耐心资本能够为草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钱财支持,很大水平上降低了企业的钱财风险,有助于科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放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中,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自身的成长。同时也为各个行业造成了新的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 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是,客观上讲,还存在行业募资来源单一、监管模糊、业绩考核周期短时间化等各种问题,制约了耐心资本的发展和壮大。应加强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优化考核标准,提高对科技型项目的包容度,为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建立投资项目共享平台,推动政府基金与各类产业资本进行联合出资、协调发展。加大长期资本财税优惠力度,拓宽行业募资来源,鼓励多元化投资渠道,尤其是支持民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布局科创资本市场。
同时,进一步放宽社保资金、险资、银行资金投资比例和范围限制,适度优化风险系数规定,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审批程序,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上市标准及转板机制,深入推进发行监管转型,优化审批程序、拓展上市标准等方式,降低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门槛,推进上市发行节奏的常态化,增强定价的市场导向性,完善一级市场股权交易机制,尽快恢复IPO常态化。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并购重组和发展S基金,为 创投 基金打开多元退出渠道。
各参与主体要加强联动和协同
北京商报:在科技金融的生态体系中,从具体参与主体角度动身(例如银行、证券、资本市场等),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应该怎么做?
田轩:应该聚焦各个参与主体的主要功能,并加强相互联动和协同,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推动科技金融体系的完善。
从银行的视角,应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专项融资、科技领域收购兼并融资、技术更新改造融资等支援力度;加大与政府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投资、风险共担等方式,积极助力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同时应优化其风险控制模型,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潜在的危险,从而在支持企业创新的同时保持稳健的运营。
从证券市场角度,应优化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为科技型公司建立更加包容的直接融资环境;推进交易制度改革,推行优惠政策,同步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强化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加强退市执行力度,完善配套机制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增进市场优胜劣汰,增强投资人的信心,加大市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从资本市场角度,施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投资转向科技创新领域。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包含创业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其它各种金融工具市场,统筹施展各板块功能,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支持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推动市场产品创新,包含开发新的科创主题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推出更多金融衍生产品,满足不同投资人的切实需求;降低投资约束,在税收制度、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引导各类 养老金 、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放松外资机构在我国的业务限制,持续扩容互联互通机制,扩大交易产品范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外资流向重点领域和科创企业。
提高对科技创新项目失败容忍度
北京商报:从现有科技金融资金利用状况来看,部分投资赛道难免出现跟风炒作现象,出现资本扎堆和资源浪费,最终形成估值泡沫。您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田轩:加强宏观布局和政策引导,各级政府明确支持方向,建立所支持产业领域和项目框架清单,避免资金盲目流入热门但可能不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领域。支持大型集团进行企业风险投资(CVC),提高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失败容忍度,并从技术和战略协同方面帮助被投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完善创业投资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激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建立健全 创投 基金退出机制,包含优化IPO标准、完善一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并购基金等,增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和资源浪费。加强监管力度,包含建立常态化投融资对接、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同步,避免资金盲目流入热门领域。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对跟风炒作、资本扎堆、资源浪费等行为加大监控处置和打击力度,确保市场运行有序。
放松科技企业硬性约束
北京商报:对于下一步科技金融的发展,您认为发力的关键应该放在哪?您有哪些建议?
田轩:对于下一步科技金融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施展风险资本作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壮大耐心资本、做好外资引入工作几个方面。
一是建议完善上市发行标准,进一步放松对科技企业硬性约束。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推进估值改革,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完善股权认证、流转等服务功能,以北交所转板机制为枢纽,加快多条理资本市场转板通道建设,强化各板块的互联互通等,创造更加包容的融资环境。
二是建议完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募、投、管、退”支持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充分施展创业投资力量对早期、创新型公司的支持。建立投资项目共享平台,推动各类产业资本进行联合出资、协调发展。根据不同投资期限享受不一样的税收减免优惠,激发 创投 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信心和活力。
三是改革现有政策体系,放宽社保资金、险资、银行资金投资比例和范围限制,对于长期机构投资者要放宽战略配售、公开发行、定增等方面的投资条件;丰富不同期限、风险等级的金融产品,加大力度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四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包含加大对外资的政策支援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吸引外商投资。放松外资机构在我国的业务限制,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扩容,以推动企业跨境融资为支点,通顺跨境转换通道,引入国际资本,共同增进定价机制健全、交易机制完善、金融产品拓展等,增进金融业国际化布局,推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在金融产品、业务创新等方面的融合。
监管把握好“松”与“紧”的度
北京商报:在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同时,各项政策还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您认为各方参与主体应该如何平衡发展与风险?
田轩: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需要把握好“松”与“紧”的度、提高监管艺术。在支持金融助力科技创新方面,适当放宽标准,提高市场包容度,在防范处置金融风险方面,坚持“零容忍”,从严处置相关非法行为。
具体来看,应不断完善科技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现有法律体系未涵盖的创新性业务,明确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确保监管有法可依。
加强对各参与方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的要求与引导,包含但不限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其它相关组织,应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合规管理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相关信息,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完善激励体系,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激励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创新。
另外,构建完善的危险补偿机制,减少金融机构的危险负担。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