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超过西安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合肥凭什么?

【新能源汽车】超过西安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合肥凭什么?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23 13:14:49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新能源】 【汽车产量

  临近年末,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较量,日趋白热化。

  从产量来看,在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强城市中,深圳依旧领跑全国,产量达210万辆,预计全年产量超过280万辆,提前锁定了“新能源汽车第壹城”。合肥、上海紧随其后,产量分别达到92.8万辆、87.74万辆,位居全国第贰、第叁。

  可以发现,此前新能源汽车城市的第壹梯队一直被深圳、上海、西安所包揽。而今年前三季度,合肥的新能源汽车脱颖而出,一举超越西安挤进前三,甚至还超越了上海。

  不过,合肥和上海之间咬得很紧,目前两城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仅相差5.06万辆。到年底合肥能否保住新能源汽车第贰城的地位也留有悬念。

  谁是最大功臣?

  跃居全国第贰,合肥造车为何这么猛?这背后离不开“合肥模式”。

  具体来看,合肥有着“风投之城”的称号,就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以投资股权的形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从而引导产业集聚。

  靠此模式,合肥还接手了一度不被看好的京东方,押注 存储芯片 产业,成功培育了高端制造、生物技术和半导体等产业集群。因此,合肥也曾被称为最敢“赌”的城市。而这一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似乎又“赌”对了。

  2019年,蔚来曾深陷泥潭,新车交付量远低于预期,从代工转向自产的计划也一度难产。遇险之际,合肥抛来了橄榄枝,携手国投创新、安徽高新产投等向蔚来注资70亿元人民币,助其逆风翻盘。

  2020年4月,蔚来将其中国总部落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年之后,蔚来的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合肥也得到了丰厚的资本回报。

  要知道,在此之前,合肥生产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 江淮汽车 ——因代工出名,是国内最早尝试新能源的车企之一。蔚来落户合肥,也吸引了其它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向合肥集聚。

  合肥造车的另外一个转折点,则在2021年, 比亚迪 入场。当年, 比亚迪 投资150亿元在合肥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还在无为、蚌埠、滁州、阜阳等地建设了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得益于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到2022年6月 比亚迪 合肥工厂投入生产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25.25万辆、74.6万辆。其中,2023年合肥 比亚迪 生产整车48.6万辆,约占合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65%。

  这也意味着,合肥造车最大的“功臣”,是 比亚迪

  今年以来,随着 比亚迪 产量爬升,再加上合肥已汇聚江淮、 比亚迪 、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加更加迅猛。

  合肥工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

  尽管还未公布全年数据,但目前,合肥已成功反超西安,跻身新能源汽车前三。

  “近几年来,除了深圳和西安外, 比亚迪 还在长沙、常州、抚州、合肥、郑州等城市建立整车工厂,造车成了你追我赶的格局。再加上 比亚迪 热销车型产地转移,造成了不同城市的产量变化。”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有较大比重,有没有港口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合肥近年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尤其开通直达长江航运,就是优势所在。”刘奇洪说道。

  明年目标300万辆

  合肥的崛起,更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疆土。而今年最大的看点在于,合肥跟上海之间的较量。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7.74万辆,低于合肥5.06万辆,暂居全国第叁位。从全年来看,合肥能否保住第贰席位,仍存在悬念。

  “合肥地处长三角,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比亚迪 合肥工厂规划产能100万辆,是八大基地中最大的。加之依靠新能源汽车产销扩大,合肥工业增速在不断提升,未来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值得期待。”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说道。

  汽车产业能拉动工业增长,而工业发展也在源源不断地为汽车产业注入动能,这也是合肥的底气所在。

  数据显示,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2%,这一增速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并且领跑万亿GDP城市。

  相比之下,上海、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对平缓,分别为1.3%、4.0%。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带动能力强,如钢铁、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众多相关产业都将受益,这些产业的壮大又能反哺到汽车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不过,合肥科研转化不够强 ,和合肥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这些或许会限制汽车产业发展。”刘奇洪说道。

  反观上海,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综合能力强。这其中涵盖的不仅限于本地车企,也包含外资企业及其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尤其是 特斯拉 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能让上海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上站稳脚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包含上海在内,我国本土消费者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供需缺口不小,加上我 国新能源 汽车产业链自身也的确需要壮大和技术升级,需要通过创造出口来表现出中国制造的高效率,而上海在服务外资企业,提供外资发展所务必的金融支持、出口便利等方面优势较大。

  “这时,上海具备国内完整发达的汽车产业链,目前已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并培育起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优势明显。”曾刚说道。

  记者了解到,当前 特斯拉 上海的产业链本地化水平超过95%。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制造一辆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含电池、电机、车身、底盘等,而上海周围的制造业强市基本都有相关的生产基地。

  例如,动力电池的供货商主要为南京的LG化学和宁德的 宁德时代 ;电驱动系统(电机、电机驱动模块)基本分布在宁波、金华和台州;中控屏模组在苏州和芜湖,空调系统在南京、无锡和绍兴。

  这也意味着,相较于合肥,上海的综合能力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疆土还有变数。2023年,合肥以74万辆的产量位居全国第四。2024年,合肥若成功实现130万的产量,即便无法超过深圳,也与上海竞逐第贰的席位。

  若将时间线拉长,2025年,深圳、上海、西安定的目标分别是200万辆、150万辆、120万辆。而合肥2024年、2025年产量目标分别是120万辆、300万辆。

  如若全部达产,合肥或将超过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成为新能源汽车第壹城。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董事会】  【比亚迪】  【汽车行业】  【万科A】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管理层】  【《市值管理制度》】  【特斯拉】  【2024】  【子虚乌有】  【龙猪-集车】  【自媒体】  【名誉权】  【智能驾驶】  【消费者】  【三季度】  【消费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