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当-锁座-成为常态,是增值服务还是变相涨价

【航空公司】当-锁座-成为常态,是增值服务还是变相涨价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24 5:30:59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航空公司】 【变相涨价】 【增值服务

  随着2025年春运临近,航空公司“锁座”行为引发广泛争议。据了解,众多旅客在购买机票后发现,值机选座时大片座位处于“锁定”状态,尤其是前排、安全出口、靠窗和靠过道等较为舒适的座位几乎无法选择,而航空公司对锁座的规则和比例并未给出明确说明。

  “锁座”现象的出现,源自航空公司追求盈利的切实需求。最早由欧美低成本航空公司推行,通过将基础运输服务与选座服务分离,航司得以实现不同化定价和收入多元化。这种做法后来逐渐被传统航空公司采用,目前已成为全球航空业普遍采用的收入管理手段,但实施水平和方式各不相同。随着航空业逐渐商业化,“锁座”的范畴扩展至高需求的过道、靠窗座位等,成为航司获取增值收入的行径。

  值得强调的是,国际上,尤其是低成本航空公司,收费选座的表现虽较为普遍,但通常是以低票价作为基础的。反观一些国内航司的做法,“锁座”缺乏透明度,且规则模糊。正如一些网友批判的,这种做法制造人为的信息不同步,把原本理应包含在票价之内的条件服务变成了“优选”, 可能给老人或家庭出行等特殊需求群体造成不便。

  争议焦点在于如何区分增值服务与变相涨价。打个比方,记得在日本搭乘“新干线”,选座也是要多花钱的,且价格不低。但选座的福利显而易见——不用跟其它乘客分享邻座,坐火车全程独享平静自在的空间。消费者一来有得选,二来感觉花钱值得,这是增值付费的正当性来源。而“锁座”更像是强制消费,航司不仅没有提升伺机体验,反而将基本服务分割收费,就极不得人心。更不要说像国内三大航司这样的国企,兼具社会责任,不应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性与实现经济创收之间找到平衡。

  换言之,区分增值服务与变相涨价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甭管是国企还是民营,航空公司都需要通过本质的服务升级、正确的价钱机制和透明的信息披露,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的真正价值,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选座来创造收入。这需要在服务创新、价格管理和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进。

  建议国内航司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明确不同化与基础服务的界限。对于家庭出行、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航司应提供更多座位保障,确保这些群体在享受民航服务时不会因“增值”而被边缘化。

  春运作为民航营业收入高峰期,更考验行业的社会负担负责。交通运输关乎国计民生,唯有在盈利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航司方能赢得乘客的长久信任。 □吕德为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航空公司】  【变相涨价】  【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