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5次水光、3次光子和2次刷酸,基本上在6000元以内,但效果绝对照用完一套同价位的贵妇护肤产品要明显和持久。”去年年初,90后白领徐静开始尝试医美项目,她直言,同样价格的医美项目与护肤品相比,前者显然更具备性价比。
与徐静拥有同样想法的消费者有很多。在“悦己消费”情绪正盛的当下,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基础护肤,开始追求更为持久的变美方式。
“皮肤屏障会随着年纪增长变得每况愈下,要想维持脸部紧致光滑,光靠日常的面膜、水乳霜和精华压根不够”“今年做了光子嫩肤、水光针,也始终在用医美敷料,感觉的确会比普通护肤品效果好一些”……在社交平台上,不乏拿医美项目和护肤品做比较帖子。
消费风潮的变化让美妆品牌看到新商机,开始加大马力进军医美赛道,与 华熙生物 等医美品牌“抢饭碗”。年初直到今天,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外资美妆头部企业均在入局医美;国货品牌亦不甘示弱, 上海家化 、 珀莱雅 、至本等也在锚定这门生意。
但医美这门生意也没想象中好做。眼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消费群体趋于理性,对费用昂贵的医美项目和产品逐渐祛魅,不再轻易买单。今年以来,“医美三剑客” 华熙生物 、爱漂亮客、 昊海生科 的业绩增速都在放缓,甚至出现同比下滑的情景。
并且,与美妆赛道不一样的是,医美产品研发壁垒更高、监管更严,商业模式也与前者不尽相同,目前来看,美妆品牌向着医美领域延伸发力范围有限,横亘在其面前的困扰仍然很多。
“ 华熙生物 们”的对手越来越多
如果要从单一品牌看美妆“跨界”医美发展路径,那么押重视组胶原蛋白的国货品牌丸美,则可视作一个参考样本。
今年12月,丸美正式将公司股票简称从“ 丸美股份 ”更改为“丸美生物”,表示将把重组胶原蛋白的部署与医美相结合,并提出在2026年推出包含医美重组胶原蛋白水光针在内的三类医疗器械,2028年将推出进阶版的填充用重组胶原蛋白。
今年7月, 丸美股份 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孙怀庆在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曾预判,未来将是“双美融合”时代:爱漂亮的女孩都会用医美,相当于过年过节的饕餮大餐;而生活美容则是日常饮食,二者相互融合。
这一跨界布局,在业内不是少数。据青眼统计,今年以来,已至少有14家美妆企业/品牌入局或加码医美、轻医美赛道,包含曼秀雷敦、倩碧、丸美生物、韩束、至本等。
从基础护肤拓展到医美业务,欧莱雅是提前布局的一员。
早在2022年,欧莱雅便收购了美国高端院线护肤、医疗配药品牌Skinbetter Science;2023年2月,欧莱雅更是把“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部”,为收购与发展更多的医美品牌做准备。
今年3月,欧莱雅旗下品牌修丽可推出首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铂研胶原针”,标志着欧莱雅正式步入更为精湛的医美注射领域;8月,欧莱雅集团宣布收购全球最大注射美容公司之一Galderma高德美10%的股份;12月,欧莱雅投资了国内高端 医疗美容 连锁机构“颜术医美”。从上述动作中不难看出,欧莱雅正试图通过收并购整合医美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构建较为完整的医美生态体系。
欧莱雅不是外资美妆品牌里的孤例。今年6月,曼秀雷敦推出首款医用修复贴系列,产品包含“医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修复贴”和“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11月,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Clinique倩碧发布了第贰类医疗器械新品,进一步丰富其在医美护肤领域的产品线。
国货品牌方面,今年7月, 珀莱雅 针对医美光电项目推出配套产品“光学瓶”和“源力冻干面膜”;12月,至本母公司上海澄穆集团在上海开设 医疗美容 诊所,直接切入医美服务终端,同时推出医美专属产品线。
虽然美妆品牌都在大张旗鼓切入医美赛道,但布局偏重点不尽相同。好比,欧莱雅主要通过战略投资与收并购进行相关部署, 珀莱雅 聚焦在医美项目配套产品开发上,而至本母公司则直接投身医美服务运营等。
选择将医美作为下一个发力拐点,与美妆行业现状有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国内美妆市场增长乏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11月,全国化妆品总零售额为401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3%。其中,11月份化妆品零售额为4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6.4%。
这也让一众美妆企业开始寻求破局之道,医美成为下一个押注标的。在美妆新消费趋势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正在涌入医美市场,行业增长趋势逐渐显现。
德勤《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在医美用户中,20-35岁年龄组已占该市场的3/4,20-25岁年龄组的份额正在稳步增加。
从市场增量角度来审视,加码医美是美妆企业顺驴下坡之举。美妆资深评论人、美云空间电商平台开创人白云虎认为,传统日化赛道竞争激烈,增长空间有限,而消费者对肌肤功效要求日益提高,医美能够更明显地改变肌肤状态,满足消费者更高的期待。
“医美三剑客”集体失速
不难看出,美妆企业“跨界”医美已成主流趋势,并由此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但回归到医美本身来看,这门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85后、90后女性已成为医美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但她们普遍更重视性价比,消费观念更为理性,这也意味着,高客单的医美项目与产品不再轻易被买单。
《中国医美行业 2024 年度洞悉报告》显示,2024 年一季度,调研的近 2000 名中高收入医美顾客中,超过半数年度医美消费金额聚焦在1万~5万元/年,其中一线城市占比约69%,而这部分人群以30岁以上为主;据德勤咨询、艾尔建相关数据,在整体医美人群中,医美年消费5万元以上人群仅占比不到10%。
大众消费走向理性,也让医美消费不再“高烧”。据《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预计,2024年整体医美市场增速可达10%左右,而在2023年这一数据预测是20%。
这进一步反映到企业业绩上。2024年,“医美三剑客”的业绩增速都在放缓,甚至有下滑迹象。今年前三季度, 华熙生物 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均有下滑;爱漂亮客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利润增速则为上市以来同期最低; 昊海生科 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利润仍在正增长,但与2023年增速差距明显。
除了行业路数不同造成的挑战,医美行业亦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盛行的现象,这也强逼很多医美企业产品单价越打越低。
以“医美面膜第壹股”敷尔佳为例。今年上半年,敷尔佳的净收入同比下降3.71%。旗下医疗器械类产品平均单价为43.52元/盒,而去年同期,其医疗器械类产品平均单价为45.15元/盒。2021年、2022年,其医疗器械类产品单价分别为49.58元/盒、47.41元/盒,整体价格呈下滑趋势。
产业咨询机构智研咨询认为,由于我国医用敷料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生产企业众多,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同时,国产医用敷料以传统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国内企业大多在低端市场进行低价竞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而从行业之间的不同来看,医美赛道有诸多难点。
与一般的美妆产品不同,医美产品门槛往往较高,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医疗器械审批标准,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于美妆企业研发实力和资金储蓄皆是巨大的考验。另外,医美行业监管更为严格,在产品质量、广告宣传、机构运营等方面均有详细且严格的法规要求,须基于科学验证,这与美妆品牌相对灵活的宣传策略天差地别。
而从商业模式来看,二者亦存在较大不同。白云虎认为,医美赛道是美容化妆品产业的一个分支,和常规化妆品赛道(也称:日化线或生美)不一样的是,其功效性要更明显,可是也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通常都会涉及医疗层面。
“在运营方式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医美行业更偏重在专业性和技术创新等,所以一般情境下,更适合类似具备整容等医院体系。对于传统日化生美企业品牌,选择此赛道需要一定的战略性投资改变,尤其是在具体的运营方面,需要组建精湛的团队和开发适当的产品。”他进一步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徐静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