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人形机器人仍需证明自己 - 强预期与弱现实 - 2024年终特刊

【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仍需证明自己 - 强预期与弱现实 - 2024年终特刊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27 6:23:52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人形机器人】 【中信证券】 【Atlas】 【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云帆报道

  2023年年末,人形 机器人 行业迎来两个标志性事件:当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 机器人 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第壹次将人形 机器人 身为一个独立行业给出政策导向。12月,国内首个人形 机器人 企业优必选成功登陆港股,后者在今年3月一度翻过千亿市值。

  许多人觉得,2024年势必是人形 机器人 “高开高走”的一年。

  某种水平上也是的确如此。今年3月的英伟达大会上,“AI教父”黄仁勋携手人形 机器人 全球九位顶流登台亮相,行业与资本市场均为之沸腾。

  而对于这样夸张的作秀,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好比7月的上海WAIC上,主办方于世博展览馆门口展出人形 机器人 “十八金刚”,数量正好是英伟达大会上展示厂商数量的一倍。

  预期打得很满,但现实是啥?

  时光来到2024年末,美国AI巨头OpenAI公司宣布正在研发实体智能 机器人 ,并且重新启动了解散4年的内部 机器人 开发团队。无独有偶, 特斯拉 方面也被传即将在明年年初发布第叁代Optimus。

  但另一则消息却透出人形 机器人 预期与现实之间的撕裂。人形 机器人 最早的“网红”波士顿动力,在12月初意外宣布裁员5%,涉及45位员工,并且裁员其实不是处理某个业务分支,而是“涵盖所有部门”。

  面对疑问,波士顿动力的表态非常坦诚:公司面临“资金消耗过快的问题,迫切需要精简运营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并且公司需要“面对 特斯拉 等公司的压力,且难以将媒体关注转化为盈利。”

  年初时,我们无不为人形 机器人 在视频中所展现的硅基生命力所倾倒。一年过去了,我们依旧惊叹于 特斯拉 Optimus接网球,惊叹于宇树科技的四足狗在山坡上跳舞。

  但现在,看客们却多了一点嘲讽——“看上去是端到端,其实是遥操”,“为了拍五分钟视频,用掉十块充电宝,”……诸如此类。

  回到资本的视角,大家期待看到的仍然是,真正有人,能为一件“人形 机器人 ”商品支付金银财宝,而不是只作为融资手段。

  过早的头部化

  融资是每个早期行业最明显的风向标。

  据高工 机器人 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 机器人 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56起发生在中国,总金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乍看之下似乎还行?然而稍加“平均”,国内人形 机器人 单轮融资金额,甚至与海外的融资案例有着数量级上的差距。

  而比起同样处在投融资热门赛道的AI,人形 机器人 显得平淡许多。根据IT桔子数据,截至12月17日,今年国内在AI领域共发生644起投融资事件,超过2023年全年的633起;涉及金额高达821.29亿。

  当然,针对人形 机器人 企业的投资存在一定水平的低估,原因在于一很多人形 机器人 企业的融资都不披露融资金额。

  一位头部人形 机器人 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行业门槛并没有想象得高,玩家众多,巨头林立,且缺乏商业化实践,人形 机器人 草创融资企业,几乎没有与投资方进行任何价格博弈的空间。

  “能感受到资本对人形 机器人 的关注是很热烈的”,另一家今年刚获得国资平台投资的人形 机器人 企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不只是企业,包含官方对于推进这个行业背后也有压力,各种因素造成下半年也有许多人形 机器人 涌了进来,行业其实比较乱的。”

  同时,上一海浪潮中胜出的互联网和制造业巨头,包含小米,小鹏,华为等,纷纷选择在体系内部孵化项目,造成对人形 机器人 的大量投资其实不可窥见。

  巨头下场,也同时反映了草创企业在这个超多学科交织,又需大量后期资源投入的行业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巨头入局,会让资源开始逐步向头部聚拢,行业会显现较为明显的分化。从融资环境而言,创业企业下半年已经不再那么容易获得更多的投资了。”高工 机器人 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假如你的发生生态其实不精确,护城河被压低,那么在未来一到两年中,这些创业企业一定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

  量产与商业化

  在撕裂的行业现实下,人形 机器人 厂商似乎都尝试向外界证明,自己有着非常不错的商业化前景。

  于是,从业者们纷纷瞄准了“量产”一词。

  今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了定价9.9万元起的G1人形 机器人 。随后的WAIC大会上,宇树科技迭代了G1人形 机器人 版本,并将其称为量产版,使得设计更符合量产需求。

  另一家仿生 机器人 企业EX 机器人 甚至对外指出,公司已实现 机器人 量产并盈利,出货量达到500台左右,并预计明年出货量将提升。

  在宣告量产的背后,宇树定价“9.9万起”的 机器人 被外界认为自由度偏低,并且不标配运控控制系统和算法;EX 机器人 则像是另辟蹊径,产品宛如蜡像一般更重视外表仿生,而不在仿人类动态或运动能力上“卷”。

  而针对工业制造场景,人形 机器人 企业更偏向放弃“通用人形 机器人 ”的标签,而对 机器人 进行专业化,场景化的改造。

  12月,上海的人形 机器人 顶流——智元 机器人 也宣布开启规模量产,至2024年底的量产计划已经达到近千台。这个数量几乎已经与 特斯拉 明年计划在自有工厂部署的Optimus数量相当。

  而今年8月智元的新品发布会上,公司发布了没有脚的轮式 机器人 远征A2-W。据智元 机器人 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透露,这一款 机器人 在8月初时已经计划发货100台左右。

  “这样的设计,其实卡位了一个特殊的场景——当前比较泛用的自主移动 机器人 (AMR)只会搬运,但大部分柔性生产场景不止需要 机器人 搬运,也需要 机器人 操作,包含取物移物,操作自动化设备...。因此许多 机器人 生产厂家在集成移动设备和操作设备于一台机器之上, 机器人 其实不用长得像人,也无需双腿移动。”卢瀚宸对记者说。

  就像猎豹移动总裁傅盛所说,“ 机器人 可以有许多机械臂,可是为啥务必要有腿呢。”

  不过即便是进行了这样的改造,人形 机器人 是否就能被誉为“量产”?

  “量产这个词放在汽车产业里,指的似乎是万台起步,但人形 机器人 似乎真没哪家做了一万台的,而且现在卡壳的地方其实不是制造能力,是没有这么多需求。”一位选择匿名的 机器人 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及。

  今年8月,国内头部人形 机器人 企业宇树科技王兴兴在谈到人形 机器人 的“iPhone时刻”时这么说,2024年年底可能成为人形 机器人 大规模量产的时间节点——可是那其实不是是人形 机器人 的“iPhone时刻”,“还有一段时期,但不会超过五年。”

  “2025年可能是会有一些小规模量产,但到不了大规模的境界。一些细分场景会真正有一些小批量的落地,这是基本可以预见的。但这距离真正我们所预期的大规模量产还有距离。”卢瀚宸表示:“其实我们所说的大规模量产,本质还是有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的落地造成的量产。”

  AI与 机器人 ,谁主商业化?

  除了商业化的困扰,人形 机器人 面临的另外一个命题是—— 机器人 本体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到啥地位。

  有观点认为,如果从产业链的视角,人形 机器人 的高价值环节,反而可能是背后的具身智能。

  在这一点上,英伟达,和华为,似乎处在同一赛道上。

  今年3月,英伟达发布了GR00T通用人形 机器人 大模型,同时更新了Issac Sim平台,试图让所有头部人形 机器人 都在GR00T平台上实现高效训练。

  逻辑上,英伟达通过的芯片,工具链等绑定生态伙伴,通过生态伙伴的场景训练数据,快速迭代GR00T大模型,令生态伙伴对英伟达的依附加强,从而成为通用人形 机器人 具身智能的“链主”。

  虽迟但到的华为,则如法炮制了英伟达的战略。

  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生态伙伴名单终于逐渐得到揭晓。

  其中,除了大量在制造业中布局的协作 机器人 本体企业大族 机器人拓斯达 、埃夫特、墨影科技公司外,缔约方更多来自应用于各种场景的特种 机器人 企业,如智能交互,农具,建筑,教育,甚至脑机接口等。

  虽然同时有消息称华为仍在尝试自研本体,但华为的欲望更在于,通过生态伙伴进入场景,获得场景数据,打通场景逻辑。就像华为依附生态伙伴造车一样——本质仍然是通过智能化能力,获取汽车智能化产业的高价值部分。

  无独有偶,近期据外媒博道,OpenAI虽然已经投资Figure和Physical Intelligence等人形 机器人 企业,但却在内部重启了四年前解散的内部 机器人 软件团队。知情人士称,OpenAI可能会将这种兴趣提升到一个新条理,并且最近已经开始开发人形 机器人

  随着具身智能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多维数据,进而发生强议价能力,甚至自建 机器人 本体时,人形 机器人 企业要如何把控场景与受众,值得思考。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汽车行业】  【中信证券】  【乘用车】  【重点推荐】  【制造业回流】  【财政政策】  【新能源车】  【人形机器人】  【Atlas】  【商业化】  【CEO】  【百机大战】  【市场规模】  【优必选】  【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