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迎来了2025年的第壹个好消息。
1月6日,有媒体透露称,监管职能部门正围绕消除如何险资增配权益市排场临的制度壁垒进行密集商量,这预示着险资入市或将迎来积极信号。
险资主要来自于商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提取的准备金。长期以来,险资在投资领域中饰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持续且稳定的钱财流。据 华西证券 研报,截至2024年第叁季度末,总市值口径下,保险资金持有A股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共4.11万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值比为4.25%;假定险资持有股票均为流通A股,三季度末保险机构持有股票市值为2.33万亿元人民币,占A股流通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分别为3.06%、6.18%。
同时,险资也有着进入资本市场的迫切需求。
在预定利率下降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双重影响下,保险投资领域面临着市场的灰心预期。一方面,市场担忧利率的持续下行将使得固定收益类投资的 利润率难以承担负债成本,进而增加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权益市场的剧烈波动也加剧了净收入的不稳定性。
险资倾向于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动因在于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负债成本覆盖挑战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国保险业以固定收益率产品为主要配置资产,债券和银行存款的投资占比超过50%,且债券投资比例近年来持续提升,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稳定在10%-15%区间。但如今,保险公司大量配置的中长期债券和银行存款的利率都已经跌下2%,1月6日,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接近历史低点。同时,据 长江证券 研报,2023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整体负债成本为3.6%,而在经营和控费方面存在劣势的小型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会更高。在中长期债券和银行存款的 利润率持续下滑的情景下,虽然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已经一降再降,跌至2.5%的水平,可是保险公司的利差损仍有扩大的危险。
因此,险资机构急需适度增加权益资产配置,以提升盈利能力并缓释压力。
2024年,险资在股票市场动作频繁,累计 举牌 20次,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新高,比2023年多出11次。
从 举牌 对象来看,险资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具有高股息回报的银行、公用事业等领域,和未来可能与保险公司有业务协同潜力的医药生物等行业。
回顾历史,险资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历程是一个逐步放宽、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2004年,原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
2005年,《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公告》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了险资入市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2012年,资管新政实行后,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启动,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和领域。在此期间,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逐步拓宽,包含企业债券、非上市股权、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2017年起,监管职能部门加强了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察管理,建立了更为严格的投资比例监管体系,对股票投资进行分类管理,并实施不同监管。同时,严格规范了关联交易,以防止险资违规入市和操作市场等行为。
2023年以来,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监管层持续为以保险金额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前提。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旨在提高险企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为险资释放更多入市空间。
自2023年起实施的19号新会计准则,改变了权益类资产的分类方式,更多地将其从原先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FVOCI,重新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FVTPL的金融资产。高股息和长期股权投资或是保险公司的关键权益配置方向。
2023年11月,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推出了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的试点项目,允许保险公司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长期股票投资,并试行权益法核算。
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总的而言,险资入市大致经历了从逐步放开到加强监管,再到支持险资长期股票投资的新阶段。
而当前中国保险资金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稳定在10%-15%区间,尚处于处于较低的水平。截至2024年第叁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分率为197.4%,而根据《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公告》,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分率为150%以上但不足200%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可见,我国保险资金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占比距离规定要求的投资上限仍有比较大的空间。
截至2024年第叁季度末,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够给股票市场注入3500亿元资金。因此,这部分资金的释放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增进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