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舆论热议的民航选座额外收费问题,在其官方网站发声,称民航“加钱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
此次发声的导火索,是近期有媒体透露称,一些航空公司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钱机制,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
中消协认为,“先到先得”一直是民航业约定俗成的选座规则,“加钱选座”限制了消费者的决策权,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准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也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此,中消协建议相关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强化行业引导,规范经营行为”。
据笔者了解,“加钱选座”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与当前国内大多数航司都开始对飞机上的部分座位收费有关。其中对国内航线,靠前排和安全通道的座位,一般需要通过消耗一定的积分来兑换,对于国际航线,则直接对前排和安全通道等座位明码标价。
其实,这样的收费模式其实其实不是最近才出现,而是从十年前就启动了。
2014年之前,国内航司的航班选座服务通常都是不要钱的,通常的座位选择是先到先得,提早办理登机牌,或提前24小时进行网上值机的旅客,就可以选到相对较好的座位。后来,国航等大型航司开始在国际航线上推出“选座收费”产品。
这主要效仿了国外航司的做法。从2011年夏天开始,达美航空、美联航等美国的航空公司,开始对有更大伸脚空间的座位额外收费,美国航空则对飞机前部靠窗和靠走道的座位额外收费。
在几家国内大型航司开始试水在国际航线“选座收费”后, 春秋航空 、中联航等低成本航空也开始在国内航线上进行选座收费,不过,这样的收费模式一度因为一则处罚而暂停。
2016年7月, 北京市 发改委公布一则行政处理决定书,称“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由于自立收费项目,收取乘客选座费44万余元被罚”。 北京市 发改委要求中国联航立即改正“收取选座费”行为,并没收其所有违法所得,处以443210元罚款。
当时,发改委的罚款依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机票属于“政府指导价”,机票中已包含了旅客运输及享受指定座位的服务,所以发改委认为,中联航是不能再额外收取座位的款项。
之后,对国内航线的选座收费逐渐暂停,但对国际航线的选座收费依旧在持续。一位国内航司的管理层曾对笔者透露,当时对于“选座收费”, 各地发改委的规定是,国际航线可以收,市场指导价的国内航线可以收,但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不能收。
如今,不仅是部分“选座”有费用,逾重行李、餐食、快登机等服务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航司标注了价格,甚至一些全服务航司也开始销售不包含免费托运行李额度的“优惠机票”,如果有托运行李的切实需求,票价则更贵一些。
这样的收费行为究竟是否合规?据笔者了解,当前国内航司类似“选座收费”,“行李收费”等不同化服务,都在民航相关部门报备过,2021年3月份,民航局甚至放开了对不同化行李的管控。
这背后也是顺应了国际民航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今,类似选座、行李收费等辅助性服务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国外航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并且全服务航司和低成本航司开始出现运营模式相互渗透的 势头:低成本航空不再仅提供基本服务,而是增加了更有性价比的座位和附带更多服务的舱位;全服务航司也开始将服务分拆销售,提供没有餐食和免费托运行李额的机票产品。
好比国有三大航之一的东航,就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线上推出“基础经济舱”产品,在原有座椅、餐食、娱乐设施及客舱服务基础上,有条件地提供更优惠的票价和行李额,但在退改、升舱、选座、值机权益上会有所限制。另外,还有“灵活经济舱” 、“超级经济舱”等更多不同 的舱位产品,涵盖不同 的服务,卖给不同需求的经济舱乘客。
这样的定价模式,也是国外主流航司目前都在做的转变,但这种模式与“选座收费”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在支付机票前,就已经明确知晓了可以得到的相应服务,而大多数航司的“选座收费”,还是在支付机票之后的选座环节。
因此,有消费者建议,正确的形式是将选座的功能前置,在订票的时候就将可以选择啥样的座位和需要支付的价钱予以明示,给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对相关民航服务收费已经成为国际民航业的大势,但基于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也许不是一上来就搞选座收费、餐食收费,把原来免费的服务都变成收费产品,而是提供原来没有的增值服务,好比机上WIFI、租车代理、酒店订房、机场接送等,才是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