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价格持续经历“过山车”,优必选今日股票价格回升,在振荡中迎来片刻喘息。
1月15日收盘,港股优必选(HK09880)股票价格涨9.24%,收于52港元/股,总市值攀升至224.44亿港元。消息层面上,其与 富士康 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智能制造领域联合推进人形 机器人 的规模化应用,并共同建立标准化生产线。
然而,与今日的上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优必选的股票价格在此前两周曾经历“至暗时刻”。自2024年12月29日,其股票价格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累计下跌幅度超过45%,市值蒸发百亿港元。同时,作为重要股东的腾讯,也在最近屡次减持优必选股份,持股比例从8.05%降至2.08%,套现约10.3亿港元。
引发市场不安的除了大股东减持,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的变动。在优必选上市一周年之际,公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周剑分别与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及夏佐全各自订立终止协议,以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
随着上述协议的终止,周剑、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夏佐全及深圳智能优选各自持有公司投票权少于30%,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东。这也意味着,优必选现阶段面临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情形。
作为“人形 机器人 第壹股”,优必选的现状不仅关系自身,也成为行业风向标。高层动荡,又遭大股东数次减持,是否意味着涌向优必选甚至人形 机器人 行业的“热钱”正在退潮?人形 机器人 如今仍面临商业化困境,行业的“热钱”正在涌向哪里?
优必选困局
2024年12月29日,港股休市的这天,优必选迎来了上市一周年的重要节点。戏剧的是,这个原本值得庆祝的日子,却拉开了优必选股票价格“过山车”的序幕。
随着公司限售股解禁,2024年12月30日开盘后,大量抛盘涌入,优必选股票价格狂跌超31.6%。尔后连续三个交易日,股票价格再度大幅下挫,四天内累计下跌超45%,从91.3港元/股跌到了46.3港元/股,接近腰斩。至2024年年底,公司总市值仅剩约200亿港元,相较于年内高点1400亿港元,已经蒸发了85%。
解禁日股票价格大跌背后,或与大股东的大幅减持相关。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腾讯于2025年1月3日和1月7日连续两次减持优必选股份,分别出售928.95万股和975.31万股,累计套现10.34亿港元,持股比例从8.05%降至2.08%。
这时,另一位早期投资者民银资本甚至选择“清仓”退场。出售所有持股后,民银资本套现约1.38亿港元。以其六年前的投资成本计算,这次退出最终以亏损告终。
面对持续的股票价格下跌,优必选紧急发布股东禁售承诺公告,试图稳住市场情绪。2024年12月29日,周剑主动承诺,自即日起12个月内不减持其持有的7040万H股。
然而,这一承诺并未挽救优必选持续下跌的股票价格。在“解禁”压力的影响下,股票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12月31日下跌幅度仍高达12%。
2025年,公司进一步采取稳市举措。1月5日公告称,CTO兼执行董事熊友军、执行董事王琳和个人股东赵国群承诺,在未来一年内不出售其直接持有的股份。直到1月6日,优必选股票价格才开始出现回升迹象。
虽然是“人形 机器人 第壹股”,但优必选股票价格的波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业降温。
复星母基金总经理江玉华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优必选这次被减持更多是因为解禁期的到来,机构股东出于基金存续期或自身资金需求而选择退出。“这两年所有投资机构都是以退为主,能退尽退,甭管是国资还是民资。如果赛道热度不再,优必选的股票价格可能会跌到发行价的1折左右,但目前仍能维持一定水平,反映出行业的吸引力仍在。”
不过,优必选的财务表现也难以让投资者感到乐观。尽管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6.58%,达到4.87亿元人民币,但同期净亏损仍高达5.16亿元人民币。近三年来,优必选的收入虽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15.57亿元增至2023年的29.17亿元人民币,但亏损也在同步扩大,累计亏损额接近50亿元人民币。
持续昂贵的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让公司资金流长期处于净流出的状态,截至2024年6月30日,优必选的短时间债务和长期借款已超15亿元人民币,而现金储蓄仅为7.55亿元人民币。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优必选自上市以来频繁向资本市场伸手求助。2024年内,公司通过三轮配售融资共募资超11.5亿港元,加上IPO募集的10.4亿港元,累计募资已接近22亿港元。尽管资金不断涌入,但公司的收益困境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热钱逃离“ 独角兽 ”,正在寻找“后起之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频繁向资本伸手,但大多数的行业热钱似乎已不再青睐优必选这样的企业。
多位业内人士在与南都湾财社记者交流时表示,2025年人形 机器人 仍是资本关注的焦点,但这波“热钱”正在快速涌向草创企业,而非优必选这样已具规模的“ 独角兽 ”企业。
江玉华坦言,在一级市场,头部企业估值已很高,许多已经达到 独角兽 级别(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这种高估值让后续进入的“热钱”面临较大风险,甚至可能发生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情景。
“相比之下,草创企业的估值相对较低,投资逻辑更符合‘低买高卖’的准则。”他说,“在相同的赛道中,投资人更倾向于货比三家,选择具备成长潜力且成本更低的草创企业作为投资标的。”
另外,行业尚未形成垄断格局,也是“热钱”选择草创企业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有机会在市场中争夺一席之地。”江玉华表示,许多新兴人形 机器人 企业都是在过去两年内成立,领先企业与后来者之间的差距其实不明显。“在其它行业,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往往以5年或十年为单位计算,但在这个赛道,领先一两年的优势其实不足以构成明显壁垒。”
同时,从技术角度,人形 机器人 赛道的投资逻辑也可以分别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看。
在软件领域, 人工智能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没有AI的支持,人形 机器人 就无法执行复杂的指令,赛道的增长契机也无从谈起。”江玉华表示,近年来,大模型的开源和算力成本的下降为新入局者提供了后发优势。“过去需要消耗10倍甚至几十倍算力才能实现的功能,如今的草创企业可以用更便宜的算力资源和优化的算法快速实现。这意味着,早期企业虽然烧了大量金额,但如今草创公司用仅1/10的成本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
在硬件方面,虽然技术积累的门槛稍高,但国内零部件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已经优势显现。江玉华指出:“如今的草创公司可以直接向成熟供货商采购伺服电机、 减速器 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虽然价格可能略高于头部企业,但产品成熟度和研发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能够明显节约研发成本和周期。”
这些因素使得投资“热钱”更倾向于支持草创企业,因为草创团队可以防止重蹈早期企业的“烧钱”覆辙。“目前,人形 机器人 赛道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形成垄断优势。”江玉华说道。他还提到,优必选虽然是行业的领军者之一,但其主要收入来源其实不是人形 机器人 ,而是教育 机器人 和物流业务。整个行业尚未出现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占据头部地位的企业,这也意味着赛道中仍有大量机会等待挖掘。
需警惕巨头入局造成“降维打击”
不过,行业越火热,也意味着竞争越激烈。以 特斯拉 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和国内的 比亚迪 、小鹏等汽车企业,正在凭借其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进入赛道。在江玉华看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够迅速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已经有的技术积累和场景资源,加速人形 机器人 的商业化应用。江玉华坦言,这种“降维打击”可能会对草创企业和一些中小型公司造成巨大压力。
其实,除了汽车行业巨头,其它行业巨头也跃跃欲试,分食市场蛋糕。在刚刚结束的CES展会上,显示巨头TCL就突然杀进 机器人 赛道,推出了全球首款分体式AI陪伴 机器人 TCL AiMe。这款 机器人 通过多模态自然交互技术,具备情感陪伴、智能控制家电等功能,引发关注。
不过,巨头突入 机器人 赛道也面临着同样的商业化难题。TCL实业CTO孙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机器人 要真正走进家庭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以家庭场景为例, 机器人 在完成简单任务时已经表现良好,好比控制家电、提供情绪价值等。但对于像晾衣服、做复杂家务这样的任务,目前 机器人 无法胜任。“初始阶段的 机器人 更多是‘大脑聪明’,但‘身体粗笨’,灵活性不足且成本较高。”他指出,未来随着算法、硬件和成本的优化,这一领域将进一步扩展功能界限,但仍需时日。
优必选的现状也反映出行业面临的挑战。作为人形 机器人 领域的领军者之一,优必选仍未能在核心产品的商业化上取得突破。同时,教育 机器人 等传统业务的收入占比持续下滑,盈利模式亟待优化。2024年,公司通过多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超过22亿港元,但高额的研发投入和连续亏损,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布满不确定性。
2025年资金涌入或将较去年翻倍
行业一片混沌下,在江玉华看来,人形 机器人 的“混沌状态”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他表示,真正推动行业转折的关键在于成本和数据两大因素的突破。
在成本方面,马斯克提出的人形 机器人 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的目标其实不是空谈,而是从终端用户的视角动身,与人工成本的临界点心心相印。“要让 机器人 在经济性上具有吸引力,其生产成本务必低于售价的一定比例,通常不会超过销售价格的80%。这意味着,如果售价是2万美元,原材料成本务必低于1.6万美元。”江玉华表示,这一目标尚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和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才能实现。
在数据方面,目前人形 机器人 的发展还面临数据不足的挑战,尤其是在具体应用场景的练习上。“人形 机器人 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工业、商业和以家庭和社区为代表的广义社区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练习数据。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大约还需要两年时间。”
在江玉华看来,人形 机器人 需要在数据和成本两个方面取得突破,这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行业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仍对行业前景布满信心。江玉华预测,2025年行业的融资总额有望较2024年翻倍。数据统计,2024年人形 机器人 行业已经有超70亿资金涌入,根据江玉华的向往,预计2025年涌入的钱财至少会达到14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