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观见 - 中长期资金入市,先解决A股的一个系统性问题

【中长期】观见 - 中长期资金入市,先解决A股的一个系统性问题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3 14:17:37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中长期】 【资本市场】 【长期投资】 【系统性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明确了。

  1月22日,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实施方案如何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市场对此期待已久。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更关键的是,能大幅增强市场稳定性。因消息影响,1月23日,A股3大指数均一度涨超1%。

  统计数据显示,“散户”是A股主力投资者,资金占比超过30%,这一比重比海外成熟资本市场高上许多。

  中长期资金和“散户”不同,其投资期限长,投资决策倾向于“价值投资”而非“价格投机”。在市场低迷时,还能有力托底,避免踩踏式抛售。

  先前,相关部门已屡次出台政策,支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但在实践进程中,仍遇到一些“卡点”“堵点”,造成资本市场上中长期资金总量仍不充分,也没能完全施展应有的引领作用。

  此次《实施方案》专门聚焦了这些“卡点”“堵点”,提出一系列举措。

  最重要一项,针对中长期资金投资权益资产意愿不足的问题,《实施方案》明确了硬指标,力争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每年增长10%,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这指向一个根本性矛盾——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回报率不稳。换句话说,即便在A股稳得住、拿得久,也不一定赚得了多少钱。

  这直接造成, 养老金 、商业保险等倾向于投资固定收益市场,离达到权益资产可投资上限比例还有很大距离。

  这个矛盾还进一步影响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风向,让“价格投机”压过“价值投资”。即便是部分机构投资者,也存在投机性强的问题,这既是大环境使然,也源于自律性不足。

  显然,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每一个表现出来的症结既是因,也是果。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解决A股长期投资不挣钱的问题。A股长期投资回报率提升了,中长期资金自然更愿意入市。

  而解决系统性问题,期望的是一套系统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性,已经体现在了《实施方案》的制定进程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说,《实施方案》的制定进程中,中央金融办加强统筹协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社保基金理事会等相关部门一起紧密协同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形成了一批政策举措。

  多部门形成合力后,增量政策还要具体地、有力地落实到每一个关键节点上。

  好比市场各方长期呼吁的长周期考核,《实施方案》提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很多于60%。这能有效熨平短时间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给了长期主义资本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在。

  系统性的改革难度固然大,但一旦破题,将对各个方面发生系统性的影响。《实施方案》落地后,短时间看,将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和投资规模;长期看,有助于巩固形成价值投资、长期主义的氛围,推动资本市场回升向好。

  将时间标准进一步拉长,它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一定水平上缓解社保基金、 养老金 等的高增长需求。

  当然,这要求各部门持续加强沟通协作、强化跟踪问效,面对改革后涌现的新问题,不要等到交错叠加成了沉疴宿疾再处理,而是要以系统性、长远性的思维,及时回应解决。如此,才能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