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河南信阳有女子称,2022年,其在当地 信阳市 光山县 的 工商银行 (601398)存了80万元、为期一年的定存。可业务经理未经同意就将存款转成了债券,放款给第叁方公司,并且没有提供存单,目前第叁方公司已倒闭,银行不对此事负责。
流出视频显示,这名女子站在银行业务大厅举着身份证对该支行的作为进行投诉。
1月21日下午,该支行职员回应称,该情况属于客户隐私,具体不方便介绍。该事件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当时双方都选择了报警,并由县经侦大队进行调查。目前,起诉都已经结束。
1月21日,针对近期网络上关于“光山工行客户80万元存款到期无法取出”的传言,中国 工商银行 信阳光山支行发布官方声明称,网传信息为不实消息。
据光山工行核查,该客户经某外部公司业务经理介绍,于2022年3月通过手机银行自行转账80万元至某第叁方公司账户,用于投资。该操作其实不是在银行网点进行,且不存在“存款到期无法取出”的情景。因此,网传“80万元存款无法取出”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光山工行表示,已就相关情况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支持客户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合双方的说法,大致可以确定,这名女子的80万资金并没有被存为定存,而是在“业务经理”的推介下投资至第叁方公司了。
《财中社》认为,尚未明晰并存在争执的点在于,这位业务经理是否和银行存在关联?
有部分网友猜想,这名女子可能是在打着银行业务经理旗帜的外部公司业务经理的诱骗下买了手机银行APP中的投资理财产品。
自2004年 光大银行 上海分行推出第壹只理财产品开始,内地银行便逐渐在存贷业务之外拓展理财业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银行理财2024年末规模29.95万亿元人民币,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同处于30万亿元阵营。另外银行理财85%以上产品主要服务零售端客户,从资产端看,银行理财重点配置债券尤其是信用债。
可是,银行理财业务的钱财池存在无法监控的问题,同时银行普遍存在短存长投、期限错配的现象,其中蕴含着风险。
因此,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亦称资管新规,自2022年起正式施行。
资管新规给银行的理财业务造成了很多变化。首先,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型理财产品将正式退出市场,“旱涝保收”已经成为历史,“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为理财市场的新阶段。新规规定,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另外,为了隔离风险,从2015年开始,国内就已经有商业银行开始成立理财子公司,将理财业务与存贷业务隔离。2017年资管新规征求建议稿发布后,逐渐有更多的银行宣布成立理财子公司,以 招商银行 、 北京银行 、 华夏银行 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银行机构为主。到了2018年,包含 中国银行 、中国 建设银行 、 邮储银行 等大型银行也宣布了成立理财子公司的计划。
后续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等逐渐完善了相关规则。
直到今日,虽然很多银行仍然在销售理财产品,可是自营产品比例越来越低,逐渐成了理财子公司和第叁方公司理财产品的“代销机构”。而这些代销的产品收益率往往都相当高,会吸引许多人不了解理财产品就盲目购买。
以 工商银行 为例,其手机银行APP中举荐了很多不同风险的第叁方理财产品,可是 工商银行 其实不用对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潜在风险担负责任。
对于毫无理财知识的储户而言,在银行业务经理的推销下买了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已经算是幸运,更倒霉的人甚至会被银行业务经理忽悠着去购买假的理财产品,然后被“飞单”。
据女子陈述,银行职员为了赚高利不经其我同意,将其资金放给房地产商,然而房地产商倒闭了。
依照银行的回应,这名女子是在外部公司业务经理的推介下主动将80万元资金转至第叁方公司的,那么不管女子投资的是否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风险都应该由女子自己承担。
许多人认为,这名女子是在自己的投资亏本后敲诈银行,希望银行为其保本。
值得强调的是,该支行的职员在接受采访时称,该案已经做过司法判决了,而银行方是没有责任的。
目前女子与银行双方仍各不相谋,公开信息也不足以还原事件全貌,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尚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