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落地。
目前,中央金融办、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上海偏锋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段小乐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推出,给A股市场奠基了资金的基石,有助于我国股票市场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健。
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 研究院博士后平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 养老金 、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规模合计已经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提高此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对股票市场扩量、提质、促稳将具有重要意义。
据 中国银行 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年1月22日,在已经被并入个人 养老金 产品目录的956只产品中,储蓄类产品占比达48.7%,大量金额未能有效进入资本市场。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时间内不宜高估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数量。2024年,风险等级为二级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6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率为95.69%,由此可以看出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仍然较低,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基金还面临集中度要求等约束。
但董希淼同时表示:“从长期看,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将有望稳步提升,理财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之一。”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随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在业界看来,这一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方向和改革重点。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措施积极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投资性。中长期资金构成市场基石投资者,减少市场波动幅度,利好绩优白马股。
两项工具实施进展顺畅
《方案》提出,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
作为中国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2024年央行正式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与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2025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这两项工具实施进展顺畅,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施展了关键作用。”
谈及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邹澜表示,2024年10月操作的500亿元已经全部用于融资增持股票。2025年1月份操作的550亿元人民币,行业机构已经可以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
平婧也对记者表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政策工具的推出对支持资本市场有多重积极影响。在传统投行、经纪业务收入下降的环境下,自营业务收入逐渐成为券商的重要盈利增长点,因此,券商有比较大的意愿扩展其自营业务,互换便利工具为其打开了权益自营加杠杆空间;同时还能为资本市场引入大规模增量资金,增强流动性进行逆周期调养,全面激活市场信心。
中国银行 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根据2023年年报,共有20家券商实现自营业收入入同比正增长,且增幅均高于20%,自营业收入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亦普遍超过20%。
对于另外一项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邹澜透露,直到今天,金融机构已经和近800家上市企业和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已经有超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打算申请股票的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600亿元人民币,其中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四成,贷款根据利率优惠原则定价,平均利率在2%左右。
平婧对记者表示,股票回购是上市公司进行逆周期市值管理的重要工具,理论上可通过减少股票供给支撑股票价格,从而稳定投资者信心,避免形成大规模抛售和股票价格非理性下跌。
邹澜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充分的中长期资金增加投资。”
平婧认为,央行提及适时推动支持资本市场两项工具扩面增量,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各方参与热情的积极回应,也体现了央行稳定股市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