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与微信号码一样。”2025年1月12日下午,刚履新 南京市 委书记不久的周红波在参加玄武代表团会议时,要了一我大代表通讯录,并向与会代表报出自己的电话号码,表态自己有事也会打电话给代表。
这是发生在 南京市 2025年两会期间的一幕。当天上午, 南京市 市长陈之常在 南京市 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5年, 南京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将增长5%左右,并将聚焦聚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施展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缔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024年, 南京市 GDP预计增长4.5%左右,2023年为17421.4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2024年, 南京市 GDP有望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不出意外”地依旧稳居 江苏省 内第贰、全国前十。
“ 南京市 属于那种没有太多惊喜,但也不会有‘惊吓’的地方。各方面表现非常平稳,这里不是一个讲经济的地方,也缺少这种氛围。” 江苏省 某协会副会长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站在全国视角来看, 南京市 的表现其实已经算挺好的了。”
同期举行的 苏州市 2025年两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 苏州市 全市实现GDP预计2.67万元人民币,预计同比增长6%左右,增速居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面对一骑绝尘的“最牛地级市” 苏州市 , 江苏省 会 南京市 难道真的甘愿长期屈居第贰?能否从第贰晋升为第壹?破解“首位度”焦虑难题到底难在哪儿?
逐渐消失的“软件名城”红利
南京市 素有“ 中国软件 名城”之称,也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在当地产业结构中,软件行业可谓“拳头”产业,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其实不尽如人意。
中国工业软件细分行业领域的某龙头企业,自经招商落户到南京 中国软件 谷以来已近十年,直到最近才算是拿到了 南京市 本地的第壹笔业务,而且是以与地方国企合资的形式。从当初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团队发展至全国数百人规模的企业,南京分公司已经成为其在国内设立的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子公司。
这家公司也是较早一批入驻南京 中国软件 谷的企业之一。但在采访中,这家公司责任人强调:“我们公司的总部在 北京市 。”究其原因,是因为 南京市 比 北京市 更好招人。
“南京这座城市很有烟火气,而且各大高校林立,生活成本、用工成本要低很多,政府部门也在员工子女就学、企业办公、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该公司责任人对记者说,“自从公司落户 南京市 后,一毛钱的房租都没有自己掏。”
同样在 南京市 拿不到本地业务的还有芯片行业某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该公司开创人在 南京市 一所高校结业后就建立了公司,但8年来始终敲不开本地市场的大门。其之所以还选择留守 南京市 ,也得益于这座城市具有烟火气,和相较于一线城市的低廉用工成本和数量可观的高校结业生。即便 南京市 优势明显,但该开创人表示,等公司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将总部搬至新加坡。
近期,记者在 南京市 走访多家软件、芯片类科技企业了解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案例有很多,毫不例外都是民营企业。除行业特殊性和企业自身因素外,外部环境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述芯片企业责任人认为,一是民营企业因为身份问题而得不到信任,还有就是“关系”不到位;二是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在 南京市 ,我们的竞争对手大多是国有企业。现在市场处于下行阶段,在一些项目的竞争中,国企更有优势,甚至会通过低价竞争或亏本卖货方式抢占市场。”
“另外,芯片体积非常小,造成从国企内部‘跑冒滴漏’而流出的芯片充溢黑市,一个巴掌大的盒子就能装很多芯片,很容易装在口袋里带出来,一盒就能卖10万—20万元人民币,已经发展成一条成熟产业链了。”该芯片企业责任人一边向记者展示手中的小盒子一边说道。
其实,早在20十年, 南京市 便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性为首个“ 中国软件 名城”。彼时, 南京市 软件业务收入居 北京市 、深圳、上海之后,排在全国第4位。但在2021年, 杭州市 一举超过 南京市 ,当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933亿元人民币,增速高达22.4%。 南京市 排名由此下滑至全国第5位。
也是在这一年, 南京市 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提出了到2025年缔造首个万亿级产业地标的目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 南京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5%,位列 江苏省 第壹。
一位熟悉 南京市 软件行业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市 软件行业在全国起步发展较早,并抓住机遇“吃”到了信息化阶段的红利,但到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阶段,发展就相对滞后了。主要是因为路径依赖问题,当时 南京市 并没有太过于看重互联网经济潜力,所以第壹批互联网创业企业要么流失要么去了其它城市,没有最终成长起来。尔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火热,土地财政相对简单且容易操作,当地并没有在新经济领域投入过多精力。在如今的第叁轮竞争中, 人工智能 浪潮来袭, 南京市 的布局其实不算晚,但力度还不够大,相关政策配套也欠妥。
“软件行业如果紧跟互联网和 人工智能 浪潮,就能够位居产业链‘微笑曲线’上游,但 南京市 没有抢抓好这两拨浪潮红利,软件行业也慢慢沦为人力‘外包’行业,本地研发的核心软件其实不多。”上述专家说,但 南京市 的产业基础还是很好的,有一些亮点。但总体而言, 南京市 在 数字经济 领域比不过 北京市 、上海、深圳、 杭州市 ,甚至在某种水平上比不过 合肥市 。
“ 南京市 的管理者,缺少对 数字经济 的强烈意识和节奏感。”上述专家说,起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领导干军队伍求安稳,缺少一股敢做敢为的冲劲儿;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对 数字经济 、新经济的领会和专业度不够,再加上受一些偶发性安全事故的影响,因此就担搁了。
上述专家还表示, 南京市 的政府部门相对廉洁,不会像一些地方乱作为,但进取心还不够。最近几年,因为整体经济环境压力较大, 南京市 凭借用工和生活成本低的优势,被很多创业者视作“创业平替城市”。“这虽然有助于当地招商引资,但久而久之发展下去, 南京市 将会沦为聚集中等企业、中等人才,收入中等的中等城市。”
民营企业难拒“机械性执法”
包含 南京市 在内的苏南地区虽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热土,但当地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多位企业责任人表示,即便有“关系”、有“私交”也其实不意味着就能达成合作、能挣钱,因为“关系方”忌惮来自周围人群的无端臆测,怀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如果国企和我们民营企业合作,有人会感觉是不是有领导从中拿了好处,民营企业背后是不是有领导的影子。”上述芯片企业责任人说。
好比, 南京市 一些重大项目在招投标时设置了严苛的标准,致使很多民营企业被挡在门外,只能选择依附于其它国企进行捆绑投标。
“有一个项目到我们手上已经是‘第五包’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觉得已经很荣幸了。” 南京市 一家光缆科技企业责任人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经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产品性能甚至比同行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还要高。
“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曾助力‘神六’上天。”在采访中,这位责任人骄傲地说,但在面对国企采购时,“资质”“规模”等一系列条条框框成为公司最终被“拿掉”的原因。“有时候,其它地方的国企会把我们公司的产品换掉商标后再拿去投标,每经一道手就意味着利润要被‘扒一层皮’,有的项目经核算后发现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同时,收款流程更加复杂,回款周期也将加长,无疑对企业的钱财流造成了巨大考验。”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除了甲方在招投标进程中“好大喜强”外,政府部门不愿或不敢负担负责,行政执法流程化作业也颇受企业诟病。
江苏省 某省级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 创投 界资深企业家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他在全国多地投资了 乡村振兴 项目, 南京市 的项目落地过程最艰难。“我们 乡村振兴 项目涉及到住宿业务,需要办理民宿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有了民宿证才能把房间信息上架到各个平台。同样的项目,采用相同的模式,在浙江一天就办完了,是当地村委书记骑着摩托车去办的,而在 南京市 用了两三年时间。 南京市 的项目虽然有点复杂,公司找到各个相关部门沟通都说没问题,但需要有部门来牵头协调时没有人会主动。我们最后还找到了当地工商联,职员说只有等官司打输了,才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某商业园区责任人在受访时也表示:“我们园区办理民宿证也用了半年多时间,也是找了各种关系。当时,园区进行内部装更改造,因为噪音问题,1年内仅接到12345平台派单的投诉就有250多个,环保、安监等各个部门轮番上门检查。”
在另一家全国性商业园区公司责任人看来, 南京市 部分行政部门过于求安稳,因为干得多犯错的几率肯定就更大,为了不犯错能不干就不干,说好听一点是按规矩服务,说不好听一点是“机械性执法”。
“当初,公司在进行工商核名时,搞了很多天都办不下来,说是担忧有重名的危险,不能叫这个名字,但我们是一家全国性公司,到哪里都用同一个名字,在其它地方都能,但在 南京市 不行。后来,公司找了各种关系,又过了几天才给办下来。”上述全国性商业园区公司责任人表示。
当地某民营企业协会责任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执法部门拿着‘放大镜’找企业问题,环保、消防、安全、市场监管、城管各个部门轮番来查,一来肯定就要面临处罚。大企业还能找到主要领导协调,中小企业就没有这么多资源了。”
“我们协会搞年会,主管部门的领导都害怕来,他们来的话需要单位一把手签字,即便来了也不能一起吃饭,害怕被外界认为和企业有关系。政策要求构建清亲政商关系,但现在只有‘清’,没有‘亲’了。”上述民营企业协会责任人感慨道。
在民营企业数量和发展质量方面, 南京市 也远落伍于 苏州市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 苏州市 共有民营企业83.1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50%;同期, 南京市 民营企业数量为61.54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4%。
另外,记者了解到,2024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 江苏省 共有3家企业上榜,均来自 苏州市 。2024年, 苏州市 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9家,而 南京市 为123家。在“ 独角兽 ”企业方面, 苏州市 有32家, 南京市 则为16家。
“ 南京市 原来也有好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好比苏宁集团,雨润集团、三胞集团也曾连续多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但现在都‘倒下’了。”一位长期研究南京经济的专家说。
内外部环境夹击“进出口”
不仅是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当地一家从事 跨境电商 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责任人也向记者说了两个字——“艰辛”。
这位责任人表示,政府部门能做的是锦上添花,但不会雪中送炭。和浙江相比,除了基础配套外,最关键的是浙江能给到好的政策。以海关为例,浙江海关相比 江苏省 要宽容很多。在长三角地区,跨境购买的进口商品几乎没有从 江苏省 本地发货的,都是从浙江等地的进口仓发货。而在跨境出口方面,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欠妥,会造成出台的政策不够精准。
“如果去人民政府部门服务,如果已经完成前置的材料准备工作,效率是挺高的,各个环节的规定也都规范、合理。但如果有一个环节需要灵活处理,好比需要某个部门牵头来做一件事情,是很艰难的。”上述进出口企业责任人说,其公司和 江苏省 内某地的国企一起成立了合资公司,一是看重国企的资源,另一是因为有了国企背景才方便更好地发展业务,不然单纯的一家民营企业很难推动。
和 跨境电商 受国内政策波动相比,传统外贸业务深受外部环境影响。
南京市 商贸系统一位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京市 传统出口业务主要聚焦在纺织、机电、化工等行业。最近几年,中小外贸企业的外贸订单数量虽然在增长,但出口金额在下降,这意味着企业牺牲了一部分利润。整体而言,这是由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国外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下降,造成国外大型贸易商进口需求变少,国内企业为稳住国外客户而采取降价措施。
南京市 部分本土大型公司受外部环境影响,已经或正在考虑进行产业转移。
该商贸系统人士表示,以纺织类企业为例,目前, 南京市 企业大多以欧洲和北美地区为主要市场,欧洲市场相对还好,压力主要来自北美市场。国外大型进口商要求中国企业将产业链转移,主要是担忧美国对华政策导向变化,尤其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问题。“美国一些大型进口商已经对相关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转移要求,很多大型纺织品企业正密集外出调研。”
对于 南京市 相关企业转移产业的去向,该人士表示,纺织企业一般会主要考虑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埃及和约旦等国家。“从企业成本角度来审视,我们鼓励企业去‘ 一带一路 ’沿线并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投资设厂,要挖空心思留住国外客户,同时要开拓好新市场。”
南京市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 南京市 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5659.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9.3%。其中,出口3333.1亿元、下降11.8%;进口2326.8亿元、下降5.6%。2024年前11个月, 南京市 进出口总额为4926.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5%。其中,进口为1829.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5%;出口为3096.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
记者就营商环境、外贸总额下降等诸多问题向 南京市 委宣传部发出采访要求,有关方面人士表示,目前, 南京市 相关经济数据正在逐渐公布。对于营商环境问题, 南京市 将在蛇年春节后召开营商环境会议,会公布一些相关举措。
根据记者获得的一份由 南京市 发改委发布的内部通知, 南京市 将在2025年2月5日召开全市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要求企业副总级以上人员参会,而参会企业主要包含工业百强企业、“ 独角兽 ”企业、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50家企业。
“ 南京市 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改革,但还要看魄力。这也不只是 南京市 面临的困扰。”上述研究南京经济的专家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