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为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定下了政策基调,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准确理解和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内涵和要求,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畅完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国经济波动前行,显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达到5.3%,二、三季度出现波动,分别为4.7%、4.6%,前三季度经济增长4.8%。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去年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沉着应变、综合施策,迅速出台实施一揽子增量刺激政策,叠加前期存量政策效果的持续释放,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改善了社会预期,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经济注入内生动能。多项经济指标明显好转,预计去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5%左右。同时,就业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全年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国际收入与支出在基本平衡中保持顺差,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畅完成。
从国际比较看,根据相关国际组织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在2.7%-3%之间。从我国的表现来看,去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将位居前列,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稳定器。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环境下,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容易。
准确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内涵和要求
尽管我国顺畅完成2024年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但也应该看到,基础其实不牢固,尤其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内需不足、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部分群众就业收入面临压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加上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造成的不利影响,给2025年经济工作造成严峻挑战。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增强全社会信心和预期,有效应对大国博弈非常重要。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个基调既延续了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逆周期调理力度”的表述,体现了宏观政策持续用力、不断加力的要求,也是基于对2025年国内外形势做出科学判断后提出的应对之策。宏观政策种类很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另外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也很关键。可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要落实到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等政策上。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内涵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基调有三档,依次为收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显然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财政政策基调都是表述为“积极”,这次用“更加积极”的调子,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会更大。
“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总量规模上,今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也会有所扩大。其二,在使用方式上,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如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等)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更好地施展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其三,在支出结构上,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全方位扩内需,正如会议指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重视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总之,就是通过多渠道筹集和安排资金,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
二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宽松”等五个区间。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定调货币政策还是2008年,当时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2011年直到今天,货币政策连续14年延续“稳健”的表述。本次货币政策基调调整,顺应了全球流动性环境的变化,也充分考虑了扩大内需、推动物价合理回升和防范金融风险等国内发展的需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必要的可行的调整,有益于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向市场传递了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有益于提振信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量”上讲,就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从“价”上讲,就是根据情况变化适时降息,降低资金成本,更好满足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另外,还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三是打好政策“组合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组织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并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打好政策“组合拳”体现了系统观念,目的就是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解决内需不足、通顺国民经济循环是今年宏观政策的着力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任务,其中全方位扩大内需排在首位。这既针对我国经济循环显现供给强需求弱、外循环表现好于内循环的特点,也抓住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即内需不足的问题,其它问题如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部分群众就业收入面临压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都与此密切关联,体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同时,也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之一,即“务必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通顺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循环通顺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务必聚焦经济循环存在的卡点堵点,从供需双侧找准发力点,增进经济循环更加高效、更加通顺,形成螺旋式向上发展的正反馈良好格局。
在需求侧,首当其冲要针对内需不足,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大力提振消费。为此,要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为统揽,左右开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一方面,要挖空心思扩就业、增收入,落实好保障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要求,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 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敢消费。另一方面,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既是消费升级的大方向,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增长点,要大力支持扩大服务消费,增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让居民有地方消费。
其次,要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各方面投资意愿。投资是当下需求,在未来会形成供给。投资可以带动就业和增收,有益于增进消费,投资和消费不是非此即彼的对峙关系。要通过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加强财政和金融的配合、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措施,综合施策提高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效益,扩大服务业投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特别民营企业投资。
第叁,着力稳外贸、稳外资。2024年我国外贸出口表现亮眼,但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将会增多。要持续推进扩大制度型开放,尤其是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供给侧,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相互增进、相得益彰。以产业升级增进消费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一要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进前沿性、推翻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并为其大规模应用创造新场景。二要抢抓 人工智能 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开展“ 人工智能 +”行动,加速 人工智能 赋能千行百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此,要创新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长期资本发展成为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增进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有益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同时要稳步提高国家标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坚决杜绝遏制有损于公平竞争的招商引资行为,引导企业走出“价格战”的发展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