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曾以“星巴克指数”衡量一座城市的商业活力与区域竞争力,即星巴克门店数量越多的地方越有活力。目前,上海已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咖啡本身,更期待布满人文氛围的空间。
就在最近,上海发布了另一份指数——“一尺指数”。综合上海所有一尺花园的数据发现,最火的打卡地竟都在郊区:综合指数位列第壹为松江广富林店,客流量位列第壹为滴水湖西岸店,消费量位列第壹为闵行大零号湾店,关注度位列第壹为川沙陶家宅1号店……这些门店都在郊区,距离中心城区30公里+。
很长一段时期,商业操盘者都遵循一个逻辑: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即“位置,位置,还是位置”,但“一尺现象”为文旅商深度融合、城市更新和商业更迭探索出一种新的可能,最火的打卡地在郊区,而且春节不打烊,这说明了啥?
与科创结合的舒适感
去年,上海商业联合会公布的首届“上海商业创新奖”评选中,一尺花园以其在文化空间运营及场景缔造上的特色,成为10个提名奖获得者之一。此次发布的“一尺指数”由综合指数和结构指数两部分组成。其中,综合指数主要由客流量、营业额、消费量、关注度、好评度和成长性6个分项组成。
与“星巴克指数”判然不一样的是,“一尺指数”上最火热的打卡地,几乎都在郊区。好比,位列松江的广富林店同时位列综合指数和营业额的榜首。又好比,位于闵行的大零号湾店,在消费量指标上位列第壹,在营业额上位列第五。
大零号湾集团副总经理杨晓丽也历来没有想到过这个结果。在此之前,她操盘的几个商业项目均在市区,包含静安800秀、长宁上生新所等,“大零号湾所在地最早被称作闵大荒,百度地图显示距离市中心38千米,商业其实不好做,开一家面积极大的咖啡店,是需要勇气的。”
2023年7月,一尺花园大零号湾店开业,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消费量指标排名窜到第壹,工作日消费的排名也十分靠前。杨晓丽研究了一下,发现这里满足了周围区域人群的切实需求点,“在以科创企业为主的大零号湾,人们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没有休闲的空间,而一尺花园这样一种休闲商务兼得的空间,把科创与咖啡、休闲融合在一起,补上了商业短板。”
上海交大的一位在读研究生表示,虽然校区里有六七家咖啡店,但总给人比较严肃,或是“咖啡续命”的感觉,因此,大学生在小组团建、项目头脑风暴时,都会选择绿植更多、更亲近自然的空间,“上海交大和华师大在闵行有四五万学生,都有类似需求。”
以商业“复活”传统建筑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最早提出“第叁空间”概念,他把居家称为第壹空间,职场为第贰空间,城市中的各类咖啡店、酒吧、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则为第叁空间。后来,星巴克开创人霍华德·舒尔茨把“第叁空间”引入其咖啡店中,希望星巴克能成为一个让人们可聚集、交流和放松的社会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比星巴克门店更集中布局在中心城区,一尺花园则更多开在市郊。这个诞生直到今天仅6年的品牌,试图探索与星巴克判然不一样的路径。
“我们的第壹家是川沙陶家宅店,这个位置很偏僻,没有自然流量,因此,那时我们要处理的第壹个问题就是生活下去。”如今反过来再看当年的决策,一尺花园开创人褚玉玺觉得做对了几件事,在开店的2018年,年轻人的消费决策已转移到手机端,于是,他们把营销主要做在了手机端,破圈“之前的3公里商业”。
另外,百年古宅之于C端消费者的陌生感,也让他们愿意为了文化体验来打卡。以陶家宅店为例,它原是浦东新区合庆镇的一座百年老宅,也是典型的绞圈房;它还是川沙毛巾厂的原址,有很多人后来与褚玉玺交流,说“没想到若干年后,这里能变成咖啡馆,让更多人来参观,把老宅的故事说下去”。
这也为一尺花园后来的商业模式趟出一条路。褚玉玺说,一尺花园的择址与距离无关,而是更加重视与公园、城市工业遗址、美丽乡村项目、商务园区等相结合。
“我数了数,浦东7家店,很多建筑都有百年历史,这样的‘新型第叁空间’就像一个灯塔,拉近了人与文化的距离,也挖掘出浦东的海派文化。”浦东新区商务委一位责任人表示。老建筑、咖啡、美食的结合,这也正如海派文化本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春节不打烊”的启示:存量项目也能由“冷”变“热”
在新春来临之前,“一尺花园”又开出新店,就在1月25日,其位于今潮8弄的颍川寄庐店开业,与有着118年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对话。至此,“一尺花园”在上海共有39家门店,全国门店数达到68家。
“今年春节期间,一尺花园在上海的门店均不打烊。”褚玉玺自信满满,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郊区店占比极大,春节期间很多门店目测将迎来大客流。
“一尺现象”也为上海城市更新和商业更迭提供了启示。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认为,综合指数TOP10的一尺花园门店,大多都地处远郊的镇、街道,最远的距离人民广场有70多公里。但,与喜欢相比,路途遥远已不成问题,如客流量名列前3位的3个远郊店,年客流量都在20万人左右。另外,夏雨也发现,借由这样的项目,存量项目可以由“冷”变“热”,是城市更新和商业转型中的较好做法。
市商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蔡鸿生认为,从商业模式而言,以前位置放在第壹位,但“一尺指数”提供了一个可以研究的课题——第叁空间的吸引力如何超越对位置的决策。他也认为,小项目的辐射,对消费、对生活的影响不可低估,“未来,新的模式不能简单用老的东西来套,新时代、新基础环境下会发生更多特定模式。”
上海商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星宝认为,这种“新型第叁空间”已成为观察、比较和衡量区域吸引力、影响力、知晓度、美誉度和营商环境的“一把尺”,透过这个小空间,可以折射出不同地区的温度、品味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