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大股东离婚应继续维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稳定性

【大股东】大股东离婚应继续维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稳定性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28 8:29:51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大股东】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稳定性

  最近,两家公司披露了公司实控人离婚事项,两位实控人分别有10.16亿元及3.85亿元的股票市值将被分割。大股东离婚是否会为其减持股票打开方便之门,如何维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这是市场人士所关心的。

  2024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因离婚等分割股票后,股份过出方、过入方应当持续共同遵守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股份的规定。沪深交易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大股东因离婚等分配股份的,股份过出方、过入方应当合并计算大股东身份;董监高离婚后减持,股份过出方、过入方在任期内和任期届满后六个月内,各自每年转让的股份不能高于各自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5%;大股东分配股份过户前,上市公司应当督促股份过出方、过入方商定并披露减持额度分配方案。上述两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基本也包含这些内容。

  按笔者解读,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实控人,下同)离婚之后,虽然持股进入不同证券账户,但在减持新规面前,两口子仍被视为一个人,不同证券账户仍被视为一个证券账户。在减持信息披露、减持比例、减持节奏等方面,仍应遵守大股东减持规定。因此,大股东在减持比例、减持节奏等方面不会因离婚而有所加快,通过离婚实现快速减持套利的漏洞基本被堵上了。

  当然,从对投资者心理影响层面来讲,离婚或许在一定水平上有益于大股东实现股份减持。大股东自己实施减持操作,一般被市场解读为利空消息,股票价格往往因此承受压力,一般也不敢大笔减持。但大股东实施离婚操作后,由于疏离了前妻(前夫)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投资者也理解两者有不同样的钱财需求,或认为前妻(前夫)等减持行为其实不是大股东所为,对股票价格影响就大幅减小,大股东可以实现比较平稳的减持。

  反过来讲,若普通投资者将大股东离婚后双方的减持行为,均视为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并予以小心对待,同时将其作为股票估值的重要考量,那么大股东意图以离婚作为绕道减持手法的做法就全面行不通了。

  大股东离婚后,如何维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也广受关注。实践中,不排除大股东夫妇双方在企业经营方面各有自己见解,且离婚本身或许也说明两者在思想观念方面已存在一定矛盾。有时双方相互斗气,一方坚持的或许就是另一方所反对的。离婚后,原夫妇双方是否可以单独行使持股表决权,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按笔者理解,减持新规只能约束大股东、董监高及其原配偶等的股份减持行为,难以覆盖或适用于原夫妇双方的股份表决权行使范畴。其实,减持新规虽将离婚后的原夫妇双方“视为”一个主体,但并没有明确将其定性为一致行动人。若作为一致行动人,那么各个主体行使持股表决权时理应是同一表决方向。

  按规则,如无相反证据,自然人及其配偶应当被定性为一致行动人。夫妇离婚后,法律上已不存在夫妇关系,那么就不应该推定为一致行动人。离婚后,只要双方不签订一致行动协议,应该允许双方自由表达个人意愿、独立自主行使持股表决权。

  然而,若大股东离婚引发治理结构动荡,也将对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造成影响。基于可能引发的副作用,离婚后双方对持股表决权的处理就不再局限于私事范畴。离婚后原夫妇双方继续在持股表决等方面保持一致行动,有助于避免内部冲突,提升公司治理的稳定性,也有益于维持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和领导力。

  夫妇离婚,即便双方存在再多矛盾,但在公司治理层面,只要双方共同秉持以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为重,还是应该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找到共同的持股表决方向。笔者认为,大股东离婚后,最好是与前妻(前夫)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作为一致行动人,这有益于股民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抱以良好预期。(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史密斯菲尔德】  【万洲国际】  【双汇系】  【纳斯达克】  【上市公司】  【过山车】  【大股东】  【公司治理】  【稳定性】  【杉杉股份】  【杉杉集团】  【控股股东】  【实达集团】  【净利润】  【基本每股收益】  【营业收入】  【海能达】  【诉讼案件】  【002583】  【国旅联合】  【权益变动】  【投资者】  【北交所公司】  【现金红利】  【银行理财】  【公募基金】  【资本市场】  【战略投资者】  【中长期】  【博世科】  【南化集团】  【表决权】  【补充流动资金】  【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