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店从业者讲到过去一段经历:一名顾客因要求升级房型被拒,便拿出手机表示要拍摄“死角”向相关部门举报,还称自己会找“网红”朋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避雷”。最终责任人还是遂了他的愿,“即便我们没错,但该类事处理成本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近年来,一些人为以权谋私恶意滥用举报权利,甚至出现职业举报人,已严重干扰市场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但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确存在损害公共利益的情景,举报维护权益其实其实不是惹是生非。随着社会发展,类似的新问题、纠纷和争议已经出现。维护和保障企业利益和公共权益,不能每次遇到具体问题后由一方委屈妥协,而应有合理处理问题的标尺——这把标尺,只能是法治化。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的58条任务中,有6条涉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仅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内容占比较过去明显提升,内容也直击近年来企业发展“槽点”,好比上文酒店从业者所遇到的“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另外“强化 知识产权 保护”“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加强法治护企”“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也都是近年来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热点和难点。
还是以上文酒店遭遇为例。近年来,不光一些企业推出的产品在社交媒体上遭遇品质、服务等各方面极其主观的恶评,就连企业家、企业责任人甚至普通员工也在社交媒体上被曝光隐私甚至诽谤诽谤。在手机端时代,从产品的口碑到从业者私人生活都与企业声誉直接相关。8.0方案中“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明确要求对编造流传虚假不实信息、以处置负面信息为由要挟企业等许多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打击并惩办涉企诽谤传谣违法犯罪表现。过去企业往往只能“打坏了牙往肚里咽”的事,如今有了明确的处置规范。
去年上海已查处涉企谣言案件20余起,清理侵权信息4.1万条,处置账号1万余个。针对部分涉企负面信息举报理由充分、但短时间难以充分举证等槽点问题,上海指导平台探索“限时限流”“争议标记”等柔性措施,平衡信息自由与企业权益。这一治理逻辑,既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尊重,也展现了法治的精准性,即既要维护网络空间的活力,又要为企业筑起“防护墙”。最新版的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无疑进一步为企业送上定心丸。
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为何如此重要?以法治为主导的营商环境才更具稳定性。清晰稳定可执行的政策法规,要求政府决策务必公开透明,职能部门务必依法监管履责,法治保障下各类经营主体才能平等准入市场、公平获取要素、依法保护权益、高效便捷服务。企业有稳定预期,才能吸引他们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扎根成长。
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三大支柱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中,法治化是核心要素。法治化是市场化的保障,确保市场机制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为市场活动提供规则和框架,确保公平竞争。法治化也是国际化的条件,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法治体系,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稳定的规则和预期。有业内人士比喻,“市场化、国际化本质就是让陌生人也能顺畅地做生意,这就不能靠人情靠关系,务必以法治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