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提振消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曾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之首。2025年春节前,各地省级两会逐渐召开,从中不难看出,如何探寻更多行之有效的发力点,并推动消费步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是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更是当下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所在。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的重要性被提升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诸多省市将其置于核心地位,凸显出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多个省份还提出了具体量化目标,为消费增长绘制了清晰路线图,好比广东、江苏、河南分别将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5.5%、6%左右。从地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各地在增进消费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效模式。
其一,依托特色资源。很多地方深入挖掘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以此为切入点推动消费升级。好比,广西积极拓展赛事、康养旅居、邮轮、研学等旅游新领域,大力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施展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其二,施展产业优势。部分地区依托当地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引领壮大消费市场。浙江制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借助其发达的制造业优势,有效增进了汽车、家电、家居等领域的消费增长,为产业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树立典型。
其三,坚持就业优先。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是增进消费的重要支撑。东部沿海多个省份提出,在出口承压的形势下,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使用其劳动密集型特点,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带动收入增长和消费改善。
其四,深化改革举措。一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提出,要让农民在 土地流转 中获取更多收益,通过集体资产分红增加收入,多管齐下实现农民群体增收,为消费市场扩容提供坚实保障。
尽管各地高度重视消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实践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来看,部分地区的促消费做法存在同质化现象,容易引发不良竞争。另外,扩大消费其实不是只是表面的短时间刺激,还涉及区域开放合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深条理问题。因此,在审视各地促消费举措时,一方面要充分突出消费的区域化、不同化、个性化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契合本地实际的消费增进策略;另一方面,要站在全国 统一大市场 建设的高度,强化制度供给,推动制度创新,强化统筹协调,防止陷入“内卷”困境,促使消费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实现全面、持续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发力。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提振消费需要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紧密协同。部委与地方应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尤其是在货币、财政政策和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中央政府应依据地方实际需求,给予及时、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方面,上级政策应提供充分动力与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地方在落实相关消费政策时也应加力扩围,这样就能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共同为扩大消费营造有利政策环境。
二是增进左右互动,实现区域协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和一些共同旅游线路等,要加强区域间联合行动,增进区域间人员流动与消费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挖掘消费潜力。以缔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为例,沿线多个省市需密切合作。另外,部门之间也要协同,好比目前交通、旅游、文化、水利等相关部门针对黄金旅游带发展,存在诸多“卡点”,需要打通。
三是推动内外结合,拓展消费空间。在现今国际环境下,要更加重视国内与国际消费市场的互动交流。例如,要利用进博会、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缔造内外消费融合的重要平台。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全力提升城市能级,需给这些城市更多创新性的政策,深化推进这些城市的改革创新,使其凭借强大的消费集聚与辐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