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正在查看饰品克重。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曲筱艺摄
黄金价格一路狂飙,早已让“一口价”黄金饰品突破千元大关,也暗自成了“糊涂账”。
“他第壹次买黄金首饰,以为都是按克重计价,直接被带到‘一口价’柜台,回家才发现只有1.04克,等于每克1640元。”孙女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吐槽,2月中旬男朋友花了1706元购入一款“一口价”足金吊坠,其间店员并未提及克重和计价方式。
每克高达千元的价钱同样引发何女士不满。前不久,她花费4196元买了足金戒指,购买前问询克重,店员表示“一口价”饰品是按“件”标价,未告知克重,回家查询才发现只有3.2克,一克达1311元。
最近,新京报记者走访多个黄金饰品柜台注意到,如今很多黄金饰品都以“一口价”方式销售,这种金饰多数只标注价格、含金量、工艺,很少在明显位置标明克重,个别商家甚至完全不标克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推广“一口价”金饰是为了创造更多溢价,提高利润空间。这几年金饰生意不好做,有些金店为了挣钱,不在工艺和设计上发力,而是将小克重首饰定为“一口价”,并诱导甚至坑骗消费者购买。
每克售价超千元, 中国黄金 客服称克重公示无统一要求
最近,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菜百、 中国黄金 、周六福、周大福等品牌的黄金饰品柜台看到,几乎所有品牌都有“一口价”金饰销售,这些产品与按克计价的黄金饰品陈列在一起,没有明显区分。另外,大部分柜台的“一口价”金饰标签仅展示价格,而克重信息则“隐藏”在标签背后或内部,需咨询店员才能得知。
目前,“一口价”黄金售价每克1100-1700元之间,其中每克1300元左右的款式很多。贝壳财经记者在各大品牌旗舰店或专柜看到,菜百16克四季平安吊坠售价为15600元人民币,平均每克售价为975元;周大福1.09克故宫系列吊坠售价为2380元人民币,平均每克售价为2183元/克;老铺黄金24.2克的古法手工足金花丝葫芦吊坠售价为28780元人民币,平均每克售价为1189元。
周大福1.09克故宫系列吊坠售价2380元。截图
贝壳财经记者随后致电了多个品牌的客服,其中,周大福表示,甭管是“一口价”还是按克计价的产品,电子质保单均会显示克重。 中国黄金 则表示,全国门店对“一口价”产品的克重公示没有统一要求。
值得强调的是,同一品牌不同门店对“一口价”金饰的克重信息公示情况也有不同。贝壳财经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就“一口价”克重标注问题,随机咨询了周六福的不同门店柜台,有的告知“标签上有明确克重”,有的则表示“一口价按件出售,不提供克重,仅可现场称重。”
对此,周六福客服对贝壳财经记者解释称,“一口价”足金饰品的克重在标签内侧,为了不影响二次销售,消费者购买后才能打开标签获知克重。“一口价”金饰是按件出售,如果需要克重金饰,店里也有根据克重计价的产品。
“一口价”饰品单克重身价不低,但在品牌黄金回收政策上并没有优势。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黄金珠宝品牌以旧换新还是以“克重”为基准,其实不提供“一口价”黄金饰品的回收服务。部分店铺“一口价”黄金饰品仍根据克重和当日金价回收,溢价部分全部损失掉。有的金店承诺“一口价”黄金可以以旧换新,也只能在“一口价”类产品中置换,若根据克重和当日金价置换,损失更大。
撬动企业利润,品牌瞄准“轻量化单价低”
“一口价”实际上指的是一种黄金珠宝首饰的计价方式。
记者了解到,黄金饰品一般分为按克计价和固定价格两种方式出售。按克计价的黄金饰品,其价格由“克重×当日金价+工费”计算得出;“一口价”黄金饰品则不以克重计价,而是直接标明一个固定价格销售。通常情境下,“一口价”黄金饰品的每克价格会高于当日金价。
据从事珠宝行业多年的徐立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20十年前后部分品牌尝试推出设计感较强的“一口价”黄金饰品,主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随着古法金和硬足金工艺的成熟,同时热门IP、国潮联名等文化概念的融入,“一口价”黄金饰品逐渐增多。这些饰品的特点是设计新颖、轻量化且单价较低。近两年老铺黄金、周大福、周生生等知名品牌纷纷加大推广力度,“一口价”黄金饰品的市场占比逐年上升。
“与一般金饰相比,我更喜欢‘一口价’黄金。”倪女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她两年前买了一款6.8克黑金饰品,7798元,每克1146元,“当时金价是500多元,可是我很喜欢这个款式,虽然贵一点,与某些品牌银饰相比更具性价比,又好看又保值。”
记者了解到,该类硬足金产品恰恰是对金店利润贡献最高的黄金首饰品类之一,主要由年轻消费者购买。
“‘一口价’黄金定价标准主要由克重、设计、稀缺性和使用场景等原因决定,看似脱离按克计费,但其实对价格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克重。”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企业推广“一口价”金饰的目的很明白,就是为了创造更多溢价,提高利润空间,突出产品设计价值,提高品牌形象。好比,老铺黄金就是采用定价黄金的销售模式,即“一口价”,这也使其实现超高溢价,公司2024年归母净收入预计为14亿元至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至260%。周大福在财报中也提到,定价黄金产品的零售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9%提高至18.7%,并支持集团的毛利率保持韧性。
去年9月,老铺黄金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48%;净收入上涨199%至5.88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41%。相比之下,周大福、周生生等品牌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黄金投资与消费双重驱动下,我国金饰相关企业注册量连续两年走高,现存6.6万家金饰相关企业,归属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占比78.7%。业内认为,国内黄金珠宝企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售卖黄金而非品牌,随着金价上涨,周大福、 老凤祥 等传统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成本优势不再,未来黄金珠宝企业更需通过产品设计、工艺、服务等获得品牌溢价,“一口价”销售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开脱了对金价的依赖,转向品牌化发展。
“奢侈品化是珠宝行业的一定趋势,黄金珠宝品牌数量会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高端,大众类珠宝品牌将逐步退出市场。” 周婷指出,“一口价”黄金是饰品,和卖黄金是两个概念,从这个视角来审视,“一口价”或将成为黄金珠宝市场的未来趋势,具有取代克重黄金的存在性。但她也指出,“一口价”黄金饰品的短板主要在于设计仍然有待提高,包含叠加其它材质的多元化设计还未十分流行。“未来黄金珠宝品牌高端发展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视黄金饰品的定制服务。”
“一口价”成吐槽重灾区,店员诱导消费待规范
“一口价”黄金饰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明显的份额,但消费者却显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一部分消费者认为其款式新颖、工艺精湛,既时尚好看,又能保值增值。也有很多消费者表示,“一口价”黄金饰品是个“坑”,尤其购买进程中,店员隐匿克重、刻意诱导,令消费者对该类产品发生价格虚高、信息不透明等疑问。
贝壳财经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看到,截至2月27日,近一年来以“一口价”黄金为关键词的投诉条数达1500条,涉及 中国黄金 、周六福、 周大生 、六福珠宝、 老凤祥 、老庙黄金等品牌,多数为加盟店。另据消费保平台数据,在2024年累计收到7000多件黄金珠宝的投诉案件,其中黄金类产品投诉占八成,而“一口价”黄金的相关投诉占黄金类投诉量的62%。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多个投诉平台案例发现,关于“一口价”黄金饰品的投诉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黄金饰品的不了解,诱导其购买“一口价”产品,强调款式新颖、工艺先进,却未告知实际克重和换购限制条件;二是,消费者购买时想了解克重,商家故意隐匿克重信息,或仅提供模糊的口头估重,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实际克重与预期相差甚远;三是,消费者在购买时被告知可以等价换购,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种种限制。
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发现,黄金饰品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主打古法金和足金镶嵌的老铺黄金,其全部产品都采用“一口价”模式。然而,记者在 老凤祥 、菜百等柜台看到,各家黄金珠宝品牌均已推出“平替”款古法黄金饰品,价格更为优惠。另外,类似工艺和款式的黄金饰品在不同品牌的定价模式也不同,某品牌的3D硬金手镯按克重计价,而另一品牌的同款产品则采用“一口价”模式,价格相差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部分品牌标注的3D、5D工艺与一般款式在外观上区别不大,但价格却高出许多,作为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判断工艺不同。
徐立表示,这几年金饰生意不好做,有些金店为了挣钱,不在工艺和设计上发力,而是将小克重首饰定为“一口价”,并诱导甚至坑骗消费者购买,阻碍了定价黄金饰品的良性发展之路,这为“一口价”黄金首饰蒙上阴影。
北京市 易和律师事务所苗慧敏律师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口价”黄金饰品出售的是整件饰品,而非根据黄金重量销售。现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并未规定该类黄金饰品务必标注克重,导购人员也木有法定义务主动告知“一口价”黄金饰品的具体克重。同时,“一口价”不是按克重销售,且也不属于务必标注“克重”的商品。不过,由于黄金饰品与其它材质饰品不同,市场上分为“一口价”和“按克”产品,且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时习惯将克重与销售价格挂钩,因此建议商家,在销售黄金饰品时明确标注“一口价”或按克销售的形式,避免误导和混淆。
苗慧敏提醒,如果店家在销售时诱导消费者,承诺的克重与实际不符,或存在虚假信息,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或补费用差价。无法商量解决的话,可以通过投诉或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曲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