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互联
  • 1
  • 2
  • 3
  • 4
  • 5
商业热点 > 商业洞察 > -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变天- 并购上游氢能资产 实控人也要换了

【新能源】-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变天- 并购上游氢能资产 实控人也要换了

查看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3-13 19:04:00    文章分类:商业洞察   
专题:新能源】 【亿华通】 【氢能第一股

K图 688339_0]

  3月13日,停牌10个交易日的“氢能第壹股”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华通,688339.SH、02402.HK)归来。复牌首日,该公司A股一度大涨20%,截至收盘,股票价格大涨8.13%,报26.20元/股。

  原因与亿华通日前披露的定增并购方案有关。

  2月26日晚间,亿华通发布公告称,其正在规画以发行股份的形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下称旭阳氢能)的100%股权及资产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3月12日晚间,亿华通发布了定增预案,虽然交易价格尚未明确,但划定了此项交易的配套募资上限,即不高于5.50亿元人民币。

  旭阳氢能的控股股东为旭阳集团,后者是一家集焦炭、化工、贸易服务、科技、地产等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大型公司集团,并已于港股上市。交易预案显示,旭阳氢能主要业务偏氢能产业链的上游,包含高纯氢、合成氨的生产、销售,和绿氢制备、液氢储运等,与亿华通形成互补。

  然而,新资产的注入,也将随同着亿华通控制权的转让。

  “根据当前的交易方案,本次交易完成后,预计公司控股股东更改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更改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亿华通表示。

  亏损的亿华通向上“游”

  就在公布并购事项的后一天,亿华通还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快报。不出意外,该公司续亏。

  根据业绩快报,亿华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收入分别为3.67亿元、-4.5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滑54.21%、86.35%。

  从上述业绩数据中不难看出,亿华通在2024年的业绩有所“恶化”。甭管是营业收入还是净收入,均已经创下该公司上市以来的新低。对此,亿华通在公告中解释:“氢 燃料电池 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商业化早期,2024年度 燃料电池 汽车产销量显现同比下滑的态势,且 燃料电池 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销售价格降幅大于成本降幅,造成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另外,该公司还考虑计提了应收款项的期待信用风险损失,从而影响了利润。

  亿华通的主营产品包含氢 燃料电池 发动机、制氢设备和热电联供。这其中,氢 燃料电池 发动机是其主要营业收入来源。根据业内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上牌车辆的氢 燃料电池 系统装机量合计为734MW,同比增长49.3%。在这一年,亿华通的累计装机量达158.99MW,占比超过23%,位列行业第壹位。

  但自上市以来,亿华通一直深陷亏损泥淖。尤其是在2024年,其之所以遭遇业绩“滑铁卢”,与下游氢燃料整车的产销量直接相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12月,全国 燃料电池 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5548辆和5405辆,同比减少10.4%和12.6%,由此自2021年后国内所保持的 燃料电池 汽车全年累计产销同比增长的 势头中断。对照往年,国内 燃料电池 汽车产销数据并没有在12月冲量。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输血减少或停止和行业降本,企业开始打破以往自己贴钱降本的魔咒,转向高质量发展。

  “整体来看,氢能产业链部分环节存在结构性过剩,这使得一些环节的收益能力出现差距。”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焰峰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国内氢能产业“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企业需要真正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深耕。

  从业务协同性看,旭阳氢能的确能与亿华通形成上下游互补。从盈利能力上看,旭阳氢能的确也与亿华通形成鲜明对照。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旭阳氢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3.20亿元人民币,净收入分别为0.59亿元、0.23亿元人民币。客观而言,旭阳氢能去年业绩有所退步,但该公司资产规模继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6.85亿元、4.3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分别增长68.72%、36.16%。

  氢能概念是否还有吸引力?

  亿华通定增并购旭阳氢能,也有可能引发实际控制人的变更。

  截至2025年2月,亿华通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国强,其直接持有公司15.73%的股份,目前也担任亿华通的老总、总经理。

  张国强也是国内氢能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能源 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欧阳明高,并一路孵化亿华通成为国内第壹家“A+H”两地上市的氢能公司。在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国强亦针对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提出建议。他建议,要缔造低成本氢气供应保障,开展氢能高速及其它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

  不过,上述交易引发亿华通实际控制人变更的存在性,也令业内意外。这也是近期A股出现的第贰起氢能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的事情——3月7日, 永安行 (603776.SH)发布公告,其收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孙继胜的公告,孙继胜正在规画公司股份转让事宜,该事项可能造成公司的控制权变更。

  然而,接连两起A股氢能公司“易主”的消息,难免会在一定水平上打击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氢能公司普遍亏损,但像上游的一些环节还是具备一定的收益空间,并且外资也会看好部分中国氢能企业。”张焰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两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氢能公司国富氢能、重塑能源,当前的股票价格走势也相对坚挺。”

  “这两家公司在海外也有所布局,进行一些业务试点。”在张焰峰看来,国内氢能企业应该尽快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放眼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氢能产业一直备受政策关注。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近1万亿元的“航母级”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氢能 储能 等前沿领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另外,近期多家氢能公司正加速规画科创板IPO,国家电投集团旗下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重塑能源均公开了其拟奔赴科创板的意向。

  “2025年是氢能中长期规划的结算时点,氢能及 燃料电池 行业将进入放量冲刺期, 燃料电池 汽车及绿氢项目落地将加速。” 国金证券 分析认为。

手机扫码浏览该文章
 ● 相关商业动态
 ● 相关商业热点
棒杰股份】  【新能源】  【2025】  【新能源汽车】  【小马智行】  【小米之家】  【浙江荣泰】  【人形机器人】  【燃油车】  【电动自行车】  【ESG】  【海底捞】  【亿华通】  【旭阳集团】  【滨海能源】  【氢能第一股】  【控制权】  【资产重组】  【宝新能源】  【中国证监会】  【叶华能】  【董事长】  【祸不单行】  【赛力斯】  【比亚迪】  【消费者】  【2024】  【智能驾驶】 
  • 客服与业务咨询

   【网络建设服务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