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熊孩子给网游进行大额充值”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衍生出一种“游戏代退费”的诈骗产业链——一些黑中介和商家利用家长们急于找平台退费的焦虑心理,以提供未成年人网游“代退费”服务为幌子,欺诈家长钱财等情况引发广泛关注。3月12日,南都 数字经济 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第17期专题研讨会,对前述现象展开探讨。
会上,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表示,在未成年人网游充值方面,目前中国已经采取了全世界、尤其是主流国家中几乎最为严格的防范和限制措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各大游戏平台已普遍落实用户实名制要求,对未成年人实名账号的充值行为和游戏时间作出明确限制。然而这种情景下,未成年人网游充值退钱引发的纠纷仍然时有发生。
“技术不能100%处理问题。”在他看来,这些纠纷背后,家长的原因往往不可忽视。如今很多学校会将家庭作业布置在群聊里,孩子需要使用监护人的电话查看;爸妈我可能也有游戏平台的账号,账号已经过成年人的身份认证,孩子可以直接使用……类似情形十分常见,很难完全避免。
姚志伟表示,从游戏厂商的视角来看,要避免未成年人发生大额消费的情景,只能通过深入的用户行为监控来实现。好比,平台通过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将其与此前的操作主体行为进行对照,“(在游戏中)用户的讲话内容不一样,进而推断出当前用户可能是未成年人,要求他‘刷脸’……游戏厂商顶多做到这一点。”
他直言,行为监控和人脸识别的确可以大大增加识别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的机率,但此时也会造成极大的危险。一是技术成本高,平台厂商要对广大用户实施非常深入的表现监控,其间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尤其会对中小游戏厂商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收集的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能否得到妥善保存,也值得思考和重视。
姚志伟表示,家长希望平台尽可能使用更有效的行径确认用户身份,但平台需依照法律要求,以最小必要原则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二者本质是矛盾的。人脸识别方法虽然有效,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不能要求游戏厂商无限度地使用人脸识别,而是应根据按相关法律要求有节制地使用。
另外,在姚志伟看来,游戏厂商的防范固然重要,而家长、学校也需形成合力,教育和引导孩子善用网络。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孩子动向的机会,例如孩子间我们时常会分享破解未成年人模式的措施等,学校应对此有所感知,强化家校沟通。另一方面,家长需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和能力,对平台设置、网络消费规则等有充分了解,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合理应对。“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孩子在游戏里能短暂快速地感受到多巴胺的分泌,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探寻一些能取代游戏所造成快乐的活动。”
在制度建设方面,姚志伟特别指出,当前困惑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是,每个APP的未成年人模式需要单独开启,过程比较繁琐,这一情况今后或得到改善。去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手机端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要求,未成年人模式支持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统一设置。“如果能得到落实,我认为可以很大水平上增强家长的监察管理能力。”
出品:南都 数字经济 治理研究中心